20世纪30年代初叶,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国、英国海军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召开,日本提出军备建设的平等要求,主张制定世界各国共同的最大限度的拥有量,以“保证相互安全”,但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并宣布退出裁军会议。1936年6月,日本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即日本帝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军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再以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截击并歼灭由美国本土前来增援的美军舰艇编队[3][8-10]。
大和号战列舰
日本海军部认为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但由于日本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在战舰数量上难以与美国竞争,更无法在战舰的数量方面,同美国海军抗衡。日本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确立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的发展战略。日本海军部预计,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舰艇宽度由于巴拿马条约的限制,将搭载406毫米口径舰炮。而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舰炮,在大口径火炮制造上具有一定的经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开始准备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9-11]。
建造沿革
1932年,日本开始大和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6]。
大和号战列舰透视图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35千米距离上的打击。
大和号战列舰的建造5张
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a-140至a-140f5的23个设计方案。其中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新舰的三座三联装460毫米口径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番茄肘子 作品《亮剑:开局雄兵百万,请叫我列强》第253章 青天白日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