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器官和结构,如果是同型结构,那么随着时间的演变,结构上大体是趋向结构效率越高,存留的概率越高。
第二是资源消耗的绝对量,同样的器官,在“够用”的情况下,消耗越低越容易存留。
两者综合的情况下,演化就有两个大体的方向——
要么,是在竞争优势中突出。
要么,是向环境资源妥协,降低效率。
很多人印象之中的“演化”、“进化”,往往趋向于前者,而在印象再一步简化之后,就形成了二极管式的非黑即白,非强即弱。
越靠近现代的,就一定越“进步”、越“先进”。
这种观念放在科技上或许没什么问题,但对于自然历史,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偏见
,忽视了环境和生物的复杂性。
能够存活下来的,并不是最强大的,相反,自然历史之中,因为资源消耗量的缘故,越是强大的生物,越难存活下来——
简单说,资源不够用,会饿死。
相反,盘踞在底层生态位上的小体型生物,往往能够存活下来。
甚至,有了这样的一个不算规律的规律——
哪类生物放弃了小型生态位,全体往大型化路线走,那么,它们的脚步就要止于这段自然历史了。
这是前世的生态环境相关。
然而,这个世界并非如此。
就像地行选择的演化路线,除了最近在考虑的异温节能模式,始终未曾向资源妥协。
他发现,人工演化的相关标签和尸体完整度的相关,也能够用在亡灵生物身上——
越是弱小的亡灵生物,其骨骸转化为素材之后,整体上各类标签也越是弱小。
他在想,是亡灵生物挑选“宿主”的时候,是按照强弱去挑选的呢?
还是说,这些疑似某种寄生生物的事物,这些亡灵生物的强度,就和其所寄宿的骸骨标签强度有关?
要知道,标签等级并不等同于骨骼强度。
一些标签本身对应的是血肉器官。
只剩骨骼的情况下,为什么那些寄宿在具备一大堆血肉相关标签的骨骸亡灵生物,强度要比另一些不具备那么多血肉标签、但是肢体特化强度要高一些的亡灵弱呢?
通俗地用例子来说明,好比为什么一直三米体格的章鱼的骨骼对应的亡灵生物,要比一只两米体格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