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主核心的造物标签,就拿他现在来说,作为一只英良迅猛龙,他拥有的标签生命lv1、陆生动物lv1、恐龙lv1、小型动物lv1、敏捷lv1、掠食者lv1、群居lv1、极限个体lv1。
核心研究功能,有一个“研究方向”。
简而言之,除了升级上限之外,就是是将现有的一个标签进行“扩展”。
选择一个同体型或更小的素材,然后以素材上的一个标签作为目标,让自己的一个标签作为主体,获得该标签的一部分特点。
他比较习惯称为“核心突破”
以自己具备的一个标签为核心。
比如,敏捷和群居。
以敏捷标签为核心,群居标签为素材,那么突破成功的话,就可能会获得一个有临时加成的标签。
自身加敏捷,自己有同伴的状况下,敏捷再次提高。
也有可能是另一种堆叠性的buff,同伴越多,敏捷加成越高。
如果以群居标签为核心,敏捷标签为素材,那么有可能获得一个光环类的buff标签,处于同一个格子里的其他同伴,都会获得敏捷加成。
听上去似乎不科学,但他毕竟做的是游戏,还是以游戏性为主,古生物只是一个题材,就像怪兽题材的侏罗纪世界3和科普题材的史前星球,目标受众不一样。
前者的受众是斗兽客,后者的受众是恐龙爱好者。
两种观众当然有重叠的,这不必说,但票房也需要不重叠的那部分。
如果能够在满足斗兽客的胜负欲与暴力冲动,也满足恐龙爱好者追求真实和还原的目标,那再好不过了。
可惜侏罗纪世界系列新三部曲,和侏罗纪公园旧三部曲有着肉眼看得见的不同,越来越商业化,也越来越不走心,走向了恐龙为剧情服务的商业向路线,注定要受到恐龙爱好者的诟病。
这一点,地行在做游戏的时候,就选好了方向,目标就是斗兽,怎么样有游戏性怎么来,心里很清楚,自己就没打算去搞什么科普追求写实。
现在一想,自己没选写实路线可太好了,不然穿越到这个奇幻的世界,指不定孵化个恐龙蛋需要多少天呢,更不要说这些稀奇古怪的标签了。
而人工演化就不同了,人工演化的目标是部位。
使用人工演化时,可以不选择素材,结果就是升级现有标签。
如果选择了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