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上行下效,全国的官吏都变得节俭起来了。
重视德治和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不扰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文景之治”是:“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唐高祖李渊为唐朝制定下了尊祖崇道的国策,在这个国策下,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尊崇道教,同时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唐朝采取了三省六部制来分离皇帝的权利,避免政令出错,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的不慎重决定。同时唐朝采取了道家思想的慈悲心态,减轻了刑罚,同时进行劝善。唐太宗放三百九十个死囚回家过年,让他们第二年秋天再来,结果到了第二年没人监督,死囚都赴约回来了,于是唐太宗就赦免了这些死囚。后世明太祖朱元璋评价“贞观之治”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无为而治”的典型治世“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
又说“康乾盛世”也是一例,但我个人以为,康熙帝还是发动了太多的战争,不在“无为而治”之列。本句中,帛书本与通行本仅有一字之别,前者为“居”,后者为“处”,意思差别不大,“居”字含有“处”的意思。一点点微小的差异在于,“居”字的46古字是“踞”,甲骨文、金文中,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是“蹲着”。而蹲着就是这一点点差异了,它代表的是一种谦卑的态度——“居无为之事”,应该更符合老子的思想。另一个颇有意味的就是“不言之教”了。人类“轴心时代”大约在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三个分支,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古印度有释迦摩尼,古中国有老子、孔子。他们不仅出现在同一个时期,而且,居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言之教。
苏格拉底的思想见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着名的对话录;释迦摩尼的思想亦由弟子阿难所记录;孔子的主要思想载于论语,也是弟子们所编录而成;老子的道德经仅1700言,为关尹喜强逼而留,否则,老子应该也是不录一字而入函谷关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位大哲,都是“不言之教”的倡行者,这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这里,要说回“名,可名,非恒名”了。语言是不可能完全覆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