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的确就是一个强盗,后来被捉,是老者判的案,当时判了三年,后来哑巴的一个远亲花钱把他保释了出去,只关了六个月,而且哑巴确实并不哑,世代以打菜刀为生,是社会动乱官逼民反才做强盗的,而且从不抢穷人。
老者问我老宅的米字还在否,我记都保存得好好的,老者笑了。
下面是老者的读书笔记:
道德经第三章解读
帛书本: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
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行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帛书本: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通行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大义:从本章开始,道德经将目光精准对准了统治者。
受当时资讯传播手段的制约,老子无法如后世的马丁路德金那样,在电52视演讲或现场演讲中冲支持者高呼:“我有一个梦想!”,因此,要想影响更多
的人,最佳选择无疑就是去影响统治者,这是无可厚非的。
况且,当时的普通民众根本也不具备阅读文字的能力。
在“道”的高度进行了一番充分阐释之后,道德经终于开始涉及“术”的层面,首先,是治国之术——不要羡慕和宣传有钱人,这样,就不会引发社会对于财富的争夺;不要去认定哪些东西是稀缺资源,属于贵重物品,这样,就不会出现人民转而成为盗贼的
现象;不要显露出使人容易产生欲望的东西,这样才能使老百姓的内心长久处于平静、安定的状态。
看到了吧,这几句话主要说的还是“价值判断”和“欲望”,它的逻辑线条就是:不要对任何东西轻下价值判断,这样,就不会引发人们内心的欲望,所以,统治就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的源头还是“价值判断”,这样,完全延续了第二章的思想,只是从论“道”进入了话“术”。
阐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