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个效果,还不能说明汉字组合的逻辑性么?
结合第三条的解释,如果你仔细读几页辞海,就会发现,除了以语气助词为代表的少数汉字外,基本上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基本字义】、【典故】、【延伸】这三块内容,
这个说明什么?
说明每个汉字背后包含着巨大无比的信息,并且在不断填充着每个字,或者每个词语后面的信息量,从而把它变成一个可以随着使用者水平和意图,不断拆来凑去的“七巧板”,赋予它足够的延伸触角。
严格来讲,我们的汉字,最初或者只是表述某一个具体事务或一个动作;但到了后来,已经变成了极为复杂的多层次内容载体,
比如说“薨”,本义是指一群蚊虫飞来飞去的声音,但后来指王侯或者嫔妃等高级别贵族死亡,只要对汉语有所了解,一看到“刘x,薨”这三个字,立马就知道这是汉代某个王爷死了,这里面包含了礼制、历史、性别等诸多信息,而且相对比较完整;
再比如说“道”,本义是指路途、途径,但你只要对甲骨文或者金文、小篆有稍微研究,就会从他的书写方式和图形里看出它的哲学演化以及运用框架出来——尤其是小篆,左边是“走”字,右边是一个披头散发的人,这分明是让人“不求表象,顺其自然而行”;所以,但凡是对中国文化有些研究的,往往会对那些充满了刻意意味的“茶道”之类的玩意不屑一顾,因为违反了“道”字最起码的本意;这个字里面包含了动作、哲理等基础元素,更包含了礼制、《道德经》、衍生应用等诸多信息。
类似于这种蕴含大量信息的汉字还有许多,它有着中国五千年来历史、哲学、民俗、礼制、文学等海量信息作为支撑,简单的两个或者几个字凑在一起,表现出最起码的逻辑性,我并不认为这种说法有什么错误。
事实上,汉字的“造词”行动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许多哪怕是基础字义和原有衍生内容上毫无关联的字凑在一起,也能清晰表达出一件事或者某个逻辑;
比如说,我们现在网上玩的梗,什么“蒜你狠”,“气抖冷”、“城会玩”等等,你从基础释义上来看,完全就不沾边,如果不是生活在现今的中国,根本看不懂这些字代表什么,中间有什么逻辑可言,
但是对于我们,理解起来毫无困难,甚至能玩出更多花样来。
为什么?
因为我们获取的知识储备,知道这几个字代表什么,中间的逻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