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用清瘟散?”
“当然用了,要不以我这胳膊的伤,此时应当躺在府里…”
“多喝牛骨汤,孩儿回去亲自炖,让下人给义父送去。”
“哟?君子远庖厨!你的心意义父领了…”
“哈哈哈,子女为父辈做什么都是值当的…”
“你你你,是什么让你的嘴巴这么甜?”
“当然是义父的关心和爱护啦…”
“噗,哈哈哈…”
……
“参见知院大人!”
“我的天,侯爷不要折煞下官了,以后你我二人在衙门中平礼即可!可有什么事?”
“那就得罪啦,官家不是让我负责与辽使谈判嘛,这不想问知院要几个枢密院的官员,充作使团!”
“这种小事情,你看上谁,回头报备一声即可!”
“那…官员名册…”
“你去文书值房,任意调用!”
“多谢知院大人!”
“侯爷太见外了…”
文书值房中,李现静静地看着枢密院官员名册,突然间,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包拯!
就是他,没错!
咸平二年生,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而调任京官的原因就在于当地百姓上了一封万民疏,赞赏包拯在任期间廉洁爱民,经御史台核查确认无误,依考成法,在任期间有杰出贡献者,优先调任京官,与庆历三年春节后,赴京担任殿中丞,作为候补官员。
本来此人是御史台想要的,不过根据包拯自己的意愿,最后硬是等了四五个月,方才补录了枢密院的实缺。
太好了,大宋两大喷子齐了,李现心下暗暗喜道,随即将包拯的履历抽了出来,目前这家伙现在是枢密院在京房主事,李现信步寻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