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6节课后,李恒逃课了,逃的是胖妞老师的思修。
这课枯燥没味,老师也不美丽,讲得也不生动,最重要的是课本自己只要看个标题就能清楚里面的内容,那还上个屁啊上,纯属浪费时间不是?
那自然得逃课喽。
骑着自行车来到校外,先是把写给宋妤的信寄出去,接着买了一个不贵也不便宜的生日礼物,
留着晚上聚餐送礼。
接着李恒返回了庐山村,返回了书房,开始看书研究文献,总结写文化苦旅的心路历程,
为最后一章做准备。
怎么说咧?
此书他继承了原书的内容,自己在此基础上拓展了三分之一,并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水平绝对比原着要高,这也是外界对文化苦旅一直赞誉不断、反响热烈的缘故。
作为一个重生者,能立意更高,写得更好,把本就辉煌的原作推向新高峰,李恒是比较满意的,比较知足。
就剩最后一篇章了,他忽然有种舍不得的感觉。
毕竟呕心沥血了大半年,熬夜苦读苦写充实自己大半年,就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添砖增瓦,
到底也是有了深厚感情。
花个把小时把赵菁阿姨送给自己的最后一份文献看完,李恒静坐书桌前,开始放空,开始理整本书的思绪。
下午5点过,他拧开钢笔,铺好本子,深吸一口气后,笔尖抵触白纸,神圣又庄严地写下后记两个大字。
后记的内容并不多,不同于前面的篇章,全篇下来就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样子。
主要是回顾文化苦旅创作以来的经历、以及在收获杂志上发表后造成的社会现象和评价。
回忆完,在最后几段文字中,李恒重拾了本书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文字塑人魂魄的内核精神和精髓。
由于准备工作足,思绪条理清晰,李恒几乎是一口气写完的,中间没有任何停歇。
写完,他喝口水,揉揉发酸的手腕,站起身伸个长长的懒腰,舒服地呻吟出声。
当放下笔的那一刻,辛苦大半年的李恒感觉全身一阵轻盈,像负重的取下来了一般,瞬间松了好大一口气。
外边客厅的麦穗听到书房动静,立马停止和周诗禾交谈,起身往书房赶,推开一条门缝,小心翼翼探进来半个头。
见他没在写作时,她身子才全部挤进来。
她关心问: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