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挣到钱谁就牛x”……
大批知青返城后,个体户开始兴起,加上国门打开看世界,思想进一步激荡,人们开始更加现实地看待这个社会。
一方面是没有新人进来,另一方面老人不断打报告找门路离开,整个皖南小三线犹如纸糊般的房子一样,随时可能都会轰然倒塌。
“我就是一个裱糊匠,补得了东边,顾不了西面,最终两头都受气。”
在夜深人静时,周建国不免会在妻子俞美诗面前表露出真实一面。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看得情况清楚,但却无法脱身。
“当初我就知道这差事是一个烫手山芋,但想了想若是八零一一厂就这样倒了,自己将来肯定不会甘心,所以只能奋力拼一把。
彩电研发关系到小三线的生死存亡,成功了大家有饭吃,失败的话后果不敢想象。
想着苦了我们这一代,将来小逸他们这代人就能过上好日子。”
现在不仅仅是八零一一厂上千职工家属的前途系在自己肩上,而且整个小三线数万名职工的未来也都赌了上去,作为牵头人周建国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
“反正脚下的路都是自己选的,怨不了谁!只要你做的决定,我都无条件支持,大不了回农村种田。
小逸他会有自己的人生,每代人只能管好自己的事。”
看着略显憔悴的丈夫,俞美诗不禁心疼地回话。
自从知青大规模无条件返城后,参与三线建设的广大职工们心中也冒出了返城的想法,但国家没有松这个口子继续要求大家就地坚守。若是真的工厂经营困难,那也只能就地想办法安置,想调回原来城市是不可能的事情。
像八零一一厂的话,将来万一倒闭的话,那也只能在安皖省内安置,大概率是人数分散合并到华阳县的国有企业之中。
现在大批知青返城,国家已经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工作岗位,掀开了个体户的蓄水池来安置。若是数百万名三线建设职工再返城,那就将会是一场无法消化的社会灾难。
所以,自户口迁出沪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大家再也回不去了。
“你说咱爸这次是真定居沪江工作了吗?”
家公周东宝返回沪江就职,是家里的一件大事,俞美诗就此问道。
“现在中央提倡废除干部终身制,要求实现干部年轻化,咱爸站好最后一班岗就到退休年纪了。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