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显然是劝大家要努力,不要做那种不努力且得不到收获的人。
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不劳而获、劳而无获的例子,久而久之,人们会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也会怀疑自己有没有付出努力。
怀疑并不是指没有答案,而是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对一部分人来说,无论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在真正取得收获之前,或者,在确定了不可能获得收获之前,他们都不敢轻下断言。
其实,人类有能力对自己的努力下断言。俗话说,“做了什么事,自己心里清楚”,但是,被这句话束缚的人,他们已经不清楚自己做的事到底算是什么性质了,是自欺欺人的假努力?还是未能引起质变的真努力?如果是真努力,那就继续保持,可是要保持到什么时候才能等到结果、等到收获呢?不知道。
消极、困惑、迷茫、悲观,都产生了。但有些人哪怕被这句话干扰,陷入了消极,也无法否认这句话的正确性,甚至他们连否认这句话的勇气都没有。
因为大家都这么说。
问爸爸妈妈,他们说这句话是对的,问兄弟姐妹,他们也说这句话是对的,问老师同学,他们也认可这句话,问成功人士,得到肯定的回复,问失败人士,得到的也是这个回复。
更有甚者,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遇到同病相怜之人,大家都被这句话害得很惨,但又都不敢说这句话是错的。这就更麻烦了。他们要对抗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消极,还有别人的消极。
杨树雨记得要想反驳这句话,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否定“一定”和“不一定”。事实上,大多数人选择的也是这个办法,但由于前半句话太正确了,导致有些人误以为后半句话也很正确,丧失了勇气和信心。
考虑到这句话的本意是劝人努力,已经很努力的人就太不需要看这句话了,而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正好是对努力的人说的,这半句话不要,即“努力了不一定有收获”,这半句话不要。没有前半句话,“但”这个字就无从说起了,也去掉。
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
要反驳这句话还有难度吗?没有难度。人们在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命运坎坷之后,就很难说出“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这样的话了。
对后半句话有意见的人,远多于对前半句话有意见的人。把大多数人的意见收集起来,就足以对抗这句话了。
前半句话和后半句话的含义大不相同,使用范围也不同。“努力了不一定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