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酒,显得颇为怅惋,也许是因为俞大猷那一句“恐引赵括之讥”。
俞大猷沉默了一会,陪了一杯酒之后说道:“需要时间。若多一些像我这样的将领在边镇,纵不能竟全功,也不会败!”
唐顺之用这篇文章表现了他的自信,俞大猷也用这句话表达了他的自信。
“本就只是方略,要的是决心!”唐顺之看着他,“定下了方略,自然会花时间备战、练兵!重要的是,朝廷需要有更多胆大之人!胆又大,心更细,何事不可为?俞兄,你可愿与我再细细商谈,联名上这一道疏?文武状元联名上书言战,这便是大明朝堂年轻一代文臣武将的决心!时间,难道你我没有?”
俞大猷的心陡然一跳,迎上了唐顺之炽热的眼神。
是的,他们两个的身份不一样。
更重要的是,皇帝也年轻。
若志同、道合,力量终究会汇聚在一起。
俞大猷很清楚,大明朝堂多少年来都是不轻易言战的。
此时借北虏寇边、大明新胜之际,文武状元联名上疏主战,意义何等不凡?
需要的,是两人都赌上自己的前途,赌朝堂怯战的那些巨浪不会淹没两人。
俞大猷不由得想起皇帝在五军营大营时一声声喊着“将士们辛苦了”的时候。
如果陛下本就是主战的呢?今时今日,陛下可以不再重视那些“不可轻启战端”的言论了吗?
俞大猷再次看了看唐顺之,随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好!若朝堂怪罪下来,我自请戍边,去练练应德所说的战阵试试!”
唐顺之大喜,然后哈哈大笑起来:“为人臣者,上书谏言,何罪之有?志辅放心便是!来来来,边喝边聊。”
嘉靖五年的文武状元“化敌为友”,俞大猷此时还只是折服于唐顺之的才华谋略格局,把他当做一个可交的朋友。
他哪里知道多年后实则是亦师亦友?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真的太大了。
现在他还不觉得,面对唐顺之的问题他只是敬佩地说道:“我这兵法,都是赵师传授!赵师学究天人,实在不该埋没在民间。陛下也有此问,已经遣内臣前去泉州了。一则为我报喜,二则宣召赵师入京。”
唐顺之微微一笑。
年轻的俞兄哦,此时领略了你在兵法韬略上的深浅,你能成武状元,只怕也不是偶然。
我一入京,陛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