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这行文,无一字不落在实处啊。所议虽国策,却正如策题一般,从细处入手,有具体可行之法。”
“藩台大人,那制科魁首封伯”
书办这么屁颠屁颠地来提醒,是因为知道衙门里最近愁什么事。
左布政使这才如梦初醒:“对对对!且待我好生瞧瞧!”
他翻回头版,这消息是放在头版的,与殿试结果一起说的。
头版两篇新闻,殿试放榜,常州唐顺之评为状元,五百进士入宫赴宴,御诏制科将于嘉靖六年二月举办,天子恩许两科魁首荣封伯爵。
现在,将封伯爵的震撼再次来到两人心头。
定国安民科,靖国武略科。
一文,一武。
没有考较学问和文采的科。
现在重要的,还包括应试资格。
宋朝时,制科主要有九科,其中三科还向布衣平民开放,曰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另外六科,则向有官身的人开放,分别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典坟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决胜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
后来,应试资格还改为必须有两位大臣作为推荐人。
而这一次嘉靖六年的制科,只有两科,只允许有官身的人参加,只允许正六品及以下的人参加,限定在虚岁三十五以下,更必须拿到一共三名正四品以上官员的推荐。
这意味着,大明大量的知县,如果拿到了推荐,也可以参加。
但相应的,每个推荐人,只能推荐最多两人参与。大明正四品以上的官员一共就这么多,这已经决定了这次制科考试参加的总人数。
而考试的内容,也一如宋朝制科一般难。
第一项仍旧是进卷。要上交平日里的策论五十篇,这是第一道筛选。通过了的,才允许入京参加策试。
这策试,将由国策会议的参策们主持出题,考试地点就在国策殿。在一天五个时辰的考试时间里,要完成一共五篇策论。
这一场也通过了,就是御试。皇帝将只出一题,但必须在乾清宫内当面完成。完成后,还有奏对环节。皇帝当面询以三问,要立即对答。
山东左布政使喃喃说道:“这伯爵可不好拿到”
要得到应试资格,这说明被推荐的人有不错的人际交往能力,至少能得到三个正四品大员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