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修书,书名儿子都替您想好了,就叫永乐大典。”
朱高燨也是觉得奇了怪了,历史上,永乐皇帝一登上了皇位就开始修书,而当时,永乐皇帝选的总编纂官就是解缙。
永乐元年,朱棣就把这个累死人不偿命的活交给了解缙,他要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这部书要“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解缙说聪明吧,读书是挺聪明的,但他永远不具备政治上的敏锐性,他把这件事当儿戏一样,找了一百四十七个人,花了一年的时间,编纂了一部文献大成出来,献给朱棣。
朱棣自然不满,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个人读书可以,做实事还欠缺了些,狠狠地斥责解缙一番后,再下旨意好好修书。
这一次,他一口气任命了五个翰林学士当总裁,五人中以王景为首,人人都是饱学之士。
这且不够,朱棣还派了二十名翰林官员为副总裁,这二十人也都是著名的学者。
除此之外,朱棣还号令全国,不管是身有残疾还是家境贫富,只要是读书之人,有识之士,都可以来当编撰。
最后,朱棣找了一批字写得好的人。
林林总总,各个岗位的人加起来,整个队伍多达三千多人,日夜不休,多少人累死其中,花了整整四年时间,耗资巨大,修成了浩繁的永乐大典。
后世,比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诸多书失传,都是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才得以流传于世。
朱高燨不明白,他爹怎么到现在提都没提修书的事,他也苦苦思索过这个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让他爹改变了主意?
“修书?”朱棣似乎才想起这件事来,略一沉思,“修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昔年,唐太宗也修过书,二十四史,他一个人就修了六史。
后世,康熙还修了一部古今图书汇编,不都是帝王们用来邀名的吗?
毕竟,一个皇帝若是想要得到后世的称赞,必须要当得起文治武功四个字,而其中,文治如何体现?
除了修书,帝王还能做什么?
修书要花钱啊,一个贫穷的王朝,能够为前朝修一部必须修的史之外,肚子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闲钱用来玩这个。
他爹,是不是过于安逸了,才天天盯着他?
朱高燨之所以提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星月长江 作品《大明:我,朱棣第四子》第204章 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