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惊慌笼罩的士卒根本不可能镇定下来组织反击,而且最让他感到遍体生寒的是,这些南军出现在这里,岂不意味着李景隆早已到了白沟河?
他是怎么做到的?
到底还有多少伏兵等着自己?
难道已经形成了合围?
这些问题一冒出来,朱棣就不受控制地往最坏的方面想,一想到有可能自己已经掉进了李景隆设好的圈套,白沟河附近已经可能布下天罗地网,准备吞掉自己这四万骑兵,他就已经有些万念俱灰起来。
南下时的雄心壮志已经消失不见,刚开战就出现这种情况,是他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无奈之下,他只能匆匆传下军令:
“过河,断桥,突围!”
为什么要过河?因为南军出现在白沟河北岸,而且李景隆要围堵自己,兵力肯定集中在北岸,切断自己和后面步军的联系,在不知道具体情形和接下来可能到来的攻击的情况下,朱棣做出了他认为最稳妥也是唯一有可行性的方案--向南突围。
普通人挨了打会躲,大军受袭了会退,如果李景隆真的设了伏,往北走必定是绝路,而过河断桥,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平安已经和燕王交战上了?燕王不敌突围,已到白沟河南岸?”
破晓时分,从真定出发,带前军到达白沟河的郭英听完了斥候的回报,眼睛里写满了不可置信。
大战怎么会开启得这般早?朝廷的六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自己带的前军从真定出发,李景隆带中军由德州北上,安陆候吴杰带后军押解粮饷出河间三府,按道理来说,起码也得等李景隆的中军到了,才会和燕军展开对峙才对。
怎么可能昨日就打了起来?燕军是怎么到的这里?
他想问的事情有很多,但斥候知道的却很少,一只手从旁边伸了过来,打断了他:“不要急,平安敢做这等突袭,自然是有把握的,而且他也确实胜了,四万骑兵...昨夜一战应该折损不大,燕逆尚有一战之力。”
没有在军中任将,更像是个监军的徐辉祖皱着眉头看向北方:“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过了河的燕军怎么办?”
同袍在北岸浴血奋战,前军自然不可能在南岸呆呆地看,徐辉祖做出的判断快速而准确--平安的兵力不多,能造成的伤亡有限,从真定过来的前军虽然有近十万,但都是步卒,而且没有形成合围,眼下最紧要的问题,是接下来该做什么,才能让平安的这场突袭有意义。
郭英怔了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