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这是他有意为之的。
子受前日晚间派给他的几个人,都是太子府的老人了,也是子受最信任的,就是他们在李问道的指示下,连夜将岐山凤凰齐鸣的事给抖落出去的。那个时代,生活节奏很慢,世人消息闭塞,但人们对新鲜事的好奇与渴望,不亚于千年之后,乃至于更久远的以后。所以当李问道精心构思的精彩故事一经抛出,立刻就在朝歌城里引起了轰动。说者说的吐沫横飞,仿佛当时自己就在场。听者听的津津有味,满脸惊奇与羡慕,为什么自己当时不在岐山?
昨日上午,老卫在向李问道禀报街头巷尾的议论时,朝歌城里,无论达官贵人家还是普通平民,也都在谈论那个万年难遇的祥瑞之事。
李问道信步来到比干办公的场所,那是一个独立的小院落,门口一个杂役正等着他,问明身分后,杂役恭敬地带着李问道来到比干办公的屋外,通报之后,李问道就被带了进去。
“下官参见太宰大人。”
见到了比干,李问道赶紧躬身一礼,千古名相啊,虽然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但他绝对不是被子受挖心而死。
“来了,坐吧。”
说罢,比干就将李问道手里的竹简拿了过去,仔细地看了起来。
李问道道了声谢,就老老实实地脱掉靴子,盘腿坐在木榻上。说到盘腿坐在木榻上,李问道和月瞳并不觉得多不习惯。在我化夏,椅子是在唐朝才开始逐渐推广开来,但是人们日常生活也并没有完全抛弃木榻,而是木榻与椅子并行了好几百年,直到南宋之后,人们才最终不在盘腿坐在木榻上了。
“嗯,文章写得不错,可作为檄文昭告天下,以示万民,同时也能显示出天命大商之意,和我大商的威严。只是,问道啊,你这字怎地写得恁地秀气啊?”
“禀大人,实不相瞒,这篇檄文是下官所想,但却非下官所写。”
面对千古明相、正人君子的比干,李问道除了打心眼里的钦佩和服帖外,再无别的心思,比干这么一问,李问道压根就没想到要撒谎。当然,这也只是相对而言,有些东西,他还是不能说,比如这篇檄文的真正出处,怎么说?我来自两千年后?被人当成疯子怎么办?殷商时期,属于我中化文明的上古末期,那时候的人,基本上脑袋就一根筋,转不了弯的。
“下官年少跟随师父学艺时,字虽然认了些,但是却很少写,写出来也很难看,实在不敢污了太宰大人的清目。”
这一套托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