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不,交给反鸦它们试试?
专门弄一支夜行性的飞龙类?
也不是不行。
思绪间,他忽地感到身边有些动静。
巢台之中,刚从晶莹巨蛋中钻出的地行身边,又裂开了一颗守卫卵。
一只看上去像是
地行只是瞥了一眼。
是演化了【恐龙】标签,然后再演化了【黑龙血统】的角鼻马。
地行在打算尽可能地把一些目前找不到可替代素材的标签,都给演化成种群,养殖起来。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嗯,并不是地行因为觉得能量太满溢出很浪费。
而就在这个时候,另一颗守卫卵破裂开来。
一只和鳞翅龙们体态基本一致的,还带着侏罗猎龙影子的鳞翅龙从守卫卵中钻出。
然而,和其他鳞翅龙不一样的是,它的翅膀,并不是平板脉翅。
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昆虫的支撑结构,也就是外骨骼,肌肉也是生长在内部的。
先演化【背鳍】,再演化【多对附肢】这个标签,形成的附肢,也是如此。
就好比拿着吸盘,贴在玻璃上,抓着吸盘的手,此时就是肌肉,依靠肌肉收缩放松来拉动外骨骼,使其运动。
在节肢动物足够小的时候,它体内的肌肉,可以附着在骨骼上,效率也足够,肌肉的自重也在承载范围内。
但按照平方-立方定律,随着体格增大,这些在外骨骼内壁附着的效率,就出问题了,除非......
套娃。
地行在想,如果节肢动物长大的过程中,不用蜕皮,而是用肌肉包裹原来的外骨骼,使这些外骨骼成为内骨,然后再更外层的位置生长出外骨骼,然后往里面填充肌肉和新脏器,会怎么样?
就像是土木工程建大楼一样。
一层层往上叠。
如果节肢动物能往这个方向发展,那是不是就能够做到大型化了?
这样的话,它们也就具备内骨了。
而这一只鳞翅龙的翅膀,走的就是【背帆】→【多对附肢】→【脉翅】→【羽翼特化】的路线。
地行的目光定格在它的身上。
这只两米多长的鳞翅龙,它的背上,生着两对大翅膀,一对小上三分之一翅膀。
翅膀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