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的分量,应该差不多算是菲奖级成果,只要证明出来通过德利涅教授的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应该是没问题的。
就在刘一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的时候,因为《数学年刊》最新一期已经漂洋过海,渡过了广阔的太平洋,抵达太平洋彼岸的华夏。
顿时,‘刘一辰’这個名字时隔2个月再次出现在广大华夏民众的视线之中。
“青年学者刘一辰,成功解决世界级难题‘弱哥德巴赫猜想’!”青年报率先报道了,而且以这样的标题,标题虽然只有一个,却信息量十足。
可以说,完美的体现了信息量的密集与劲爆,充分发挥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以及严谨性。
在报道这一研究成果的同时,青年报引用了审稿人‘怀尔斯’对他研究成果的评价:
“这是一项杰出的成果,无论是作者最终得到的结论,还是在证明这一猜想时用到的开创性方法,现在我们可以用确定的口吻说,弱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证明,我们已经看到哥德巴赫猜想被解决的曙光——安德鲁·怀尔斯!”
顿时,消息纷纷被报道。
“震惊!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震惊!他又证明了一个世界级数学难题!”
“......”
互联网媒体速度之快,堪称光速一般,短短时间内就消息传遍整个互联网,当然他们不是很专业,根本分不清‘弱哥德巴赫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的区别,自然而然,在他们的认知中,‘弱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哥德巴赫猜想’。
顿时,这些报道一经报道,理科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
“卧槽~~~哥德巴赫猜想就这么被证明了,我还在想我研究生毕业论文就写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现在被捷足先登了!”
“可怕!哥德巴赫猜想终于被他证明,从此以后,哥德巴赫猜想留下深深的华夏印记,我不关心哥德巴赫猜想是谁证明的,我只关心它是不是华夏人证明的!”
“呜呜呜~~~陈老师在天之灵,也可以瞑目了,若不是当年环境太恶劣,陈老师一定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过没关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荣誉,还是留在了华夏。”
“按照以前报道,谁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谁就能获得诺贝尔奖,现在我们华夏人终于要获得诺贝尔奖了(泪目)!”
“诺贝尔奖,华夏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