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是将社会组织结构重新回复到原始氏族时代:统治者无为而治,每个氏族成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老子学说被世人认为是遁世的、消极的,甚至,这造成了后人不断对其进行刻意曲解,为圣人讳嘛。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则完全回避对于世界真相的表达,甚至连一丝隐晦的表达都没有。
同样,孔子是富于爱心的,在经历了十三年的周游列国之后,孔子显然是对统治者普遍失望的,于是,他所设定的读者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儒家之学自然也就成为了影响后世的君子(致仕)之学,孔子希望士大夫们能够加强自身修养,善待百姓、爱惜民生,其最后的受益者当然还是百姓。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将社会的组织结构重新回到分封制下的国家初期:制礼做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孔子之学被后世认为是积极的、入世的,但或许只有孔子自己最清楚,那个看门人的那句“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才是对他最准确与中肯的评价。
释家(佛教),以佛祖释迦摩尼为代表,通过弟子阿难的记录,留下了大量的经文,几乎完整而详实地描述了世界与宇宙的真相,但非常遗憾的是,他毕竟来自于梵语的翻译,是被经过了二度创作后的产物,经中的许多文字应该都偏离了佛祖的本义(这也是佛祖拈花示众的缘故),因此,我们所能看到的佛经都成为了类似智商测试考卷的东西,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参悟出正确答案,这也是后世“禅宗”出现的根本原因。
释迦摩尼当然是佛光普照,怹不仅完整描述了宇宙与世界的真相,也同时为世人留下了自救的方法,怹始终关注的是十方世界的芸芸众生,因此,佛教是唯一被社会底层广泛接受后才为统治阶层所认同的,怹首先代表的是占绝大多数人口的社会底层的利益,是直接面向社会底层进行宣教的思想体系。
佛教的理想当然是普渡众生,用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最能说明:“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这其实与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异曲同工的,如此大愿,非佛菩萨与圣人不可为也!
好了,现在回到老子。
我对老子的个人评价是负面的,但对其学说的评价却是正面的;对于孔子,在个人评价上,他远远高于老子,但其学说,却明显低于老子;而只有佛祖,无论哪个方面,都是全人类必须顶礼膜拜的。
对于老子的个人评价:一个大智慧者,一个自私而无责任感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