佶端坐在闪着金光的龙椅上,扫视群臣,片刻后,言道:
“大宋自建国以来,便与契丹常年交战,先帝曾大败契丹于澶州,但先帝仁爱,不愿看到百姓为避战乱而流离失所,成为天涯浪荡、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悲惨流民。
这才含泪签下澶渊之盟,企图用仁心感化。
朕继位后,虽与辽未有大争端,但小摩擦不断,足以说明辽贼野心不死。
如今辽节节败退,此绝佳的机会,朕决定对辽出兵,一举灭之,完先帝未成之伟业。”
李彦听着赵佶激昂慷慨的、说了足足有十分钟的开场白,演讲功底真是不错,没有照本宣读,可以感觉到,每句话都是发自肺腑。
蔡京作为百官之首,理应率先发言。
颤颤巍巍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中间位置,躬身道:“老臣有不同意见。”
意料之内。
所以,赵佶并不奇怪,淡淡的回道:“宰执请讲。”
“老臣以为,三足鼎立应两弱者相交对抗强敌,若助强者,只会让强者更强,日后定也被其反噬,请陛下三思。”
赵佶微微点头,道:“宰执之言也不无道理,众卿家也都与宰执意见一致吗?”
此话问出,殿内出现一丝骚乱,群臣们如蚊蝇之声一般低低细语,但等了许久也不见有一人站出来发言。
李彦低头听了一会,知道该自己登场了,横跨一步,朗声道:“臣有不同意见。”
“李爱卿请讲。”赵佶笑道。
“回陛下,臣觉得宰相大人毕竟年岁已大,胆小也实属正常。吾朝这些年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三军将士摩拳擦掌,早已急不可待。而且吾朝与金国并无家仇国恨,又有什么理由出兵伐金呢?臣听人说,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都会患一种疾病,好像叫什么老年痴呆症。所以,陛下应该派一名善治脑病的御医给宰相瞧瞧,以防万一。”
这就是李彦路上琢磨出来的“偏锋”,抓住蔡京年老体衰的弱点不放,正常辩论恐难以胜出,那就语不惊人死不休,反正有赵佶袒护,蔡京也不能把自己怎样。
与殿试那日不同,那时李彦无官无职,又初入京都,不敢过于放肆。
如今他在朝堂上也算是重臣,说出来的话分量也不可同日而语,自然畅所欲言,发挥不要脸的强项。
反正名声也臭到极致了,正所谓债多了不愁,难道还在乎再臭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