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还是那句话,朱棣不是法学教授,不是律师,不是法官,他是皇帝。
他所有的行为,无一例外都是要优先服务于一件事情,他的地位。
他为什么常年领军在外,去征战塞外,他不是贱,也不是穷兵黩武,他是需要用这种办法去保证自己的最大力量也是最大的依仗。
同样的道理,无论是恢复他爹的严苛还是后期的审慎用刑,复行死刑五复奏都是为了他的皇权而服务罢了。
同时,也和劳民伤财啊,压迫百姓啊,并没有关系。
而真正要说的一件事情反倒是他最得意也可能是最让朱高炽骂娘的迁都了。
明朝皇帝有气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当然是好事,这是我们夏国人的骨气,从私心上来说,朱棣选择去北京定都,那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只不过所有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尤其是这种迁都。
好处自然是有很多,无论是发展了这座城市,还是说稳固了他的地位,甚至是那充满了气节和节操的话语口号。
这当然都是好处。
坏处是什么?
劳民伤财这就不用说了,毕竟你那是国度不是你家别墅,不能只是朝廷过去。
官员过去了,家族要不要过去?
百姓要不要过去?
豪富要不要过去?
那地方需不需要扩建翻修?
周围需不需要迁徙填充,毕竟你不能让人们一进城,好荒凉啊!
这就说不过去了。
如果只是迁都劳民伤财,这事儿也不是说不过去,毕竟那个时代皇帝和百姓,你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啊。
就事论事,这件事情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是另一件事情就是很多史学家和“网络小说家”们热衷于探讨的问题了。
漠南卫所!
之前为什么要说朱允炆,还要说那么多,其实这是关联的。
朱允炆和朱元璋在讨论藩王的时候,你们应该还记得那次交谈。
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这就是朱元璋的手段之一,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庆王、肃王为九大塞王,领兵驻守边塞。
这种驻兵边塞可不是说,我放个能打的诸侯王,扔几万大军,然后不管了。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青烟慕 作品《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第121章 朱棣的是非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