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率超过了30%。
这也正常,毕竟伊利96年就在a股上市了。
但半路却杀出来了一个蒙牛。
在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的带领下,蒙牛那几年真叫一个势如破竹。
捎带说一嘴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
其实,最开始牛根生是在伊利干的。
牛根生在伊利期间,也真是能力非凡,一路凭实力做到了副总裁,他带领的那个团队在伊利的业绩能达到80%。
后来有传言说在伊利的内部有一些权力斗争,反正就是牛根生出来单干了,创立了蒙牛。
结果,牛根生出来了之后,伊利有九个高管都放弃了伊利的高薪追随着牛根生出来创业。
然后,又陆陆续续哩哩啦啦的有上百个伊利的员工也都奔走相告跑来投奔牛根生。
蒙牛一下子就拥有了经验丰富的创业班底。
不过,即使如此,蒙牛单干的第一年营收也只有3700多万。
可是短短的4年后到2003年底,这个数字就变成了40个亿,整整翻了100多倍。
再之后,甚至有人因为蒙牛的成绩而把牛根生称为“乳业之父”。
乳制品这个行业是一种规模经济,就是最开始你要把这些牛都弄好,同时把供应链弄好。
反正,乳制品这个行业初期投入成本是很高的,然后往后的边际成本就很小。
对于这种行业来讲,只要市场还有潜力,就是说你扩张的越大,你赚的就越多。
所以,对于牛根生来讲,只要市场容量还足够的大,那他要想赚更多的钱,就需要扩张扩张再扩张。
那扩张需要什么?
当然是钱。
那问题就来了,对于蒙牛这个当时还不太知名的一个民营企业,他要想从银行里贷到大量的钱,是不可能的。
说牛根生非常会做产品,非常会营销,都没有问题,可是一旦说到资本市场,那牛根生就抓瞎了,所以当时他非常的焦虑。
好在,当时急需钱的蒙牛,让资本摩根士丹利给盯上了。
当时,中国刚刚加入wto不久,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飞速提高,所以乳制品行业当时虽然还没有大力发展,但市场潜力即是巨大的。
而当时的行业龙头伊利,其实已经又是国资背影也早就上市三年了,对于摩根士丹利来讲,根本就挤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