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找到了,我这里是个峰值区域!”
一众大佬的声音在屋内此起彼伏,很快,几个驻波的节距就被检测了出来。
“0.26米.”
看着统计对照后的数值,法拉第摸了摸下巴:
“驻波相消的两点间距离是是半波长,也就是nλ2,那么如此计算,电磁波的波长就是”
“6.510^-7m?”
徐云点了点头。
光电效应的主要谱线其实有两条,一是6.510-7m,另一条则是4.810-7m。
这些尺度在经过驻波的放大后,很轻松就能在宏观世界中测量出来。
换而言之.
徐云真的‘捕捉’到了电磁波!
看着纸上的数值,又看了眼手中的检波器。
法拉第在震撼叹服的同时,心中也不由有些唏嘘颓废:
虽然早已知道无法与肥鱼先生相比,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料到,自己与肥鱼先生的差距竟然会如此之大
这个肥鱼先生随手设计的实验,恐怕就足够现场众人回味一生了。
更别提按照徐云的说法。
这还只是肥鱼先生设计出的实验之一呢。
不愧是能和牛顿爵士并列的人物啊.
总而言之。
事情到了这一步,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这年头赫兹还没有提出频率单位也就是赫兹的概念。
但频谱这玩意儿早在小牛时期就被发明出来了,只是定义上还是比较靠近‘周期’而已。
徐云设计的这个发生器相当与一个震荡偶极子,在发生期间会激起高频的震荡,感应线圈则会以每秒10-100的频率进行充电,产生的是一种阻尼震荡图。(我再试试能不能放到本章说,现在本章说的审核有点无语)
知道匝数和功率,周期计算起来也就很简单了。
因此很快。
波长与震荡周期两个数值,同时摆到了法拉第等人的面前。
法拉第凝视数值许久,最后拿起笔,开始了计算。
电磁波的频率和波源振荡频率相同,波长则和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空气中的折射率虽然和真空不太一样,但对于1850年的众人来说,这个误差基本上可以忽略。
唰唰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