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生成了。
只不过这一次的论文,阅读条件有点高,得拥有精神力才能主动阅读。
没有精神力的,就只能被动接受了。
可是这么做缺陷颇多,一方面对接受者而言,消耗太大,可能还没接受多少信息,人就没了。
另一方面,接受信息的过程也容易出现意外,可能会漏掉,幻听
所以到最后,这种直接通过精神力传递信息的玉简,就和普通人无缘了。
至于精神力和文字比起来,哪个更方便,只能说小学生都清楚。
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当然是很先进的,所以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自己的文字。
相较于那些没有文字的文明,有了文字之后的文明,无论是传承还是发扬光大方面,都会强很多。
但文字并不是没有缺陷的,曾有人做过实验,第一个人说完自己的想法,向第二个人描述,第二个人听完描述,再向第三个人描述
以此类推,通常到第六个第七个人的时候,可能就会失真一大半,而到了第十个人以后,就算直接向第一个人描述,第一个人也听不出来,这句话和自己到底有没有关系。
语言也好,文字也罢,在我们的文明发展阶段,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单纯的文字已经不足以满足事物发展效率了。
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也会附议图片进行说明,有时还会有视频交流。
但有了视频也不是万能的,因为人和人的三观不同,认知不同。
最典型的也最让大家熟知的就是省考,即使是相同的岗位,不同的人差距也很大。
有的人省考买了教材和真题,看了看,笔试就过了;有的人不仅买了教材真题,还自己买了网课,还努力复习了很长时间,可能才刚好通过笔试;还有的人不仅买了网课,连线下课都买了,还有同学跟着学,还有老师讲述,可他还是不懂!
这个问题,在科学发展之中更加明显。尤其是很多前沿成果,可能发明者觉得自己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但是其他观看论文的只觉得,这到底是啥啊,你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啊?
所以很多时候,陆舟在数学上完成了一个重大突破。论文刚写完那会儿,也就季真等极少数人。可以当场看完当场评价。
就算是姜橘,不使用天赋的话,可能也要看上好几个小时甚至是一天才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