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林已经发现了,原本跟他站在一起的柳家、王家、张家,崔家、刘家、李家、袁家,此刻全都松动了,一个个满脸垂涎,看着那一堆铜山,流出了长长的口水。更有人追悔莫及,真是白长了一双眼珠子,竟然没有发现岭南的商业价值。
光顾着盘算夺嫡那点事情,真是鼠目寸光,该死,该死!
圣人春秋鼎盛,现在就琢磨着巴结新君,还为时过早。再说了,不管谁当皇帝,都要过日子,那么好的来钱路子摆在那里,岂能白白放过?
这帮人都琢磨着要赶快去找王宁安,好好谈谈,这位王大人的价值可不只是巴结赵宗景的终南捷径那么简单!他本身的实力就不容小觑,值得合作!
见到这些人跃跃欲试,高士林的心里更加惶恐。
……
前些日,他们集体拜会王宁安,就存了逢迎赵宗景的心,当时高士林还不算担心,毕竟各个家族,两边讨好,两头下注,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问题是如今岭南的利益展现出来,这帮人真的和王宁安有了利益勾结,还越来越紧密,到时候谁敢担保,他们不会彻底倒向赵宗景?
假如整个将门都支持赵宗景,那姐夫的夺嫡大业可就有麻烦了。
高士林思量半天,一扭头,直奔汝南王府而去,他要赶快去通风报信。
相比起将门子弟心思各异,算计满腹,一个老人显得非常单纯,非常高兴,这就是刚刚调入京城,出任三司使的曾公亮。
此老可不简单,他为官近三十年,政绩卓著,颇有声望。当初在庆历新政的时候,他也是坚决支持的一个。
只是曾公亮和其他人不同,他不光有一张嘴,还有实际行动。
曾公亮曾经编纂过《武经总要》,要说起这部书,堪称大宋版的军事百科。
一共40卷,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卷,曾公亮敏锐指出,为了防止军阀格局,藩镇林立,大宋进行了一系列的收权行动,结果却是矫枉过正,弄得兵不知将,将不识兵,导致仗仗失利,节节败退。
他还提倡要严格训练,主张兵家用人,贵在随其长短而用之。
在下卷之中,他更是收录了各种武器战法,配上了图示,十分精美,条分缕析。
六艺学堂下面设有武学院,其中《武经总要》被王宁安放在了第一位,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孙子兵法》。
王宁安认为奇谋妙计,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