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上面靠,索性范仲淹就帮忙批注起来。
他还写了一篇序,大意是说王宁安曾经向自己请教填词,数月光景,进步斐然,又说王宁安心思机敏,善于写小说,能设身处地,体察不同人的心绪,比如《满江红》一词,就是让王宁安替自己写的,老范入仕三十年,辗转各地,正应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又满心想要平灭西夏,收服燕云,所以才有后面的几句话,要踏破贺兰山缺……
范仲淹忙活了大半夜,总算把所有词作的漏洞给填不上来了,老相公立刻让儿子再抄录两份,一个送给王宁安,一个快马加鞭,送给欧阳修。
范仲淹什么都没说,那意思就是你自己反省吧!以后做事多长点脑子,别老是让我给你擦屁股……
范仲淹想的是真好,心说我什么也不写,你们也能明白怎么回事。
可是老范哪里知道,这玩意根本不是欧阳修写的。
欧阳修拿到小册子之后,也是满心不解,王宁安除了那《临江仙》之外,他没什么词作,这几年也没见他有诗才,怎么一下子就弄出了好几十词?
而且几乎每个都是精品,相比之下,自己都多有不如,王宁安是哪来的本事,莫非他是天授不成?
老欧阳看了好几遍,突然一拍大腿。
“哎呦,真是糊涂了,不是有范相公和晏相公吗!”
欧阳修仿佛瞬间开了窍,这些词中,豪放一派的,绝对是范仲淹的手笔,也只有他总是感慨白生,至于婉约的,不用问一定是晏殊写的。
为什么两位老相公要把自己的东西放在王宁安的名下呢?
欧阳修也是人老成精,大宋盛产神童,人所共知,这其中有真的神童,可是也有假的……欧阳修就知道,很多世家子弟,虽然也很聪慧,但是那些语出惊人,让人眼前一亮的诗词,却未必是他们自己写的。
或者说,有许多是长辈至亲帮着他们润色的。
这也不难理解,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希望把最后的都给孩子。哪怕到了后世,不也有某位青年作家,靠着相同的手段,名声大噪吗?
存了这种心思,欧阳修再看范仲淹的序,还有各种介绍,越了然了!
哈哈,这是老范和晏相公要提携王宁安啊!
按理说小家伙的文武本事都不差,唯独在士林的名气太小了,出了六艺学堂就没人知道他了。
说起来也是自己糊涂,竟然没有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