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大事,却偏偏事与愿违。
正因为他对吴三桂这个人的生平很了解,但对其具体情形又一无所知,所以自打崇祯十一年勤王事毕后,便将他纳入情报处重点监视人物名单中。
依张诚此前得到的情报显示,崇祯初年时,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率部在锦州城外巡防,被建奴骑兵团团围困,诸将皆畏怯不敢救,吴三桂只身带着二十余名家丁亲随,擅自出城,闯进敌阵之中。
吴三桂提刀跃马亲自冲锋在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嘛,吴三桂当先一箭就射中建奴将领,那人立即从马背上跌落下来。
他还想着趁手割下那奴将首级回去报功,以解擅自出城之罪,于是从马背上弯下腰去,可那奴将却没死透,他忽地跃身而起,短刀一下子就刺中了吴三桂的鼻梁。
吴三桂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将那奴将的首级就砍了下来,接着便猛冲入奴阵,一番冲杀劈砍,终杀出重围,救得吴襄脱困。
孤胆救父,自此便传为佳话,吴三桂也并未因擅自领兵出城而受罚,反由此在辽镇军中崭露头角,简在帝心,这个时候他还只有十八岁。
连奴酋皇太极后来知道了此事始末,都对吴三桂赞不绝口,还忍不住酸溜溜地说:“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可是此战也给吴三桂的鼻梁上留下了一道细细的疤痕,此后在他和别人谈话不投机时,便会下意识的用手“自扪其鼻”,终于成为他一个改不掉的习惯。
对于鼻子上的这道伤疤,吴三桂可谓是又恨又爱。
恨的是,这道疤破坏了他“美丰姿”的容貌,爱的是,这道疤也彻底打开了吴三桂的富贵之路,让他从一员默默无闻的边镇小校,一路跃升为载入史册的明末边塞大帅。
吴三桂此后的人生就如同开挂一般,他二十岁任游击将军,二十三岁升任前锋右营参将,二十六岁时便已是前锋右营副将。
此时,二十八岁的吴三桂已升任宁远团练总兵,他在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全力支持下一心练兵,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练成新勇辽兵二万人,很有战斗力。
吴三桂还与其父吴襄一起,私养了一支吴氏家丁精锐,达到了精骑三千之众,皆以五十骑为一队,共分六十队,每队更设一员领骑官。
他将这些领骑官的姓名分别书写在竹签上,平日里就插在自己的靴筒内,遇有紧急情况,便信手从靴筒中取出一签,大声高呼某某领骑官的名字,该领骑官即统领本骑队,跟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