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挑离了战马。
继而,刺入的两柄长锋猛地左右劈出,将石佗的整个身体切割成了两半。
不等石佗的上半身落地,李秀凌空一刀砍下了他的脑袋,并用刀尖将滚落在地的“血葫芦”挑起,用力地砸向了那些依旧在拼杀的羯骑军卒。
粟邑县城外,石佗军大营。
当将印台处的武威军骑开始围杀羯骑军后,骞韬所率领的五千步战军也迂回到了壕垒纵横的石佗军营前。
因为有诸多壕沟与壁垒的守护,若是强行攻取的话,势必会造成大量军卒的伤亡。
故此,骞韬领兵到来后,并没有选择直接攻取大营,而是听从射声营都尉耿稚的安排,采用了青铜炮平射与投掷天雷弹的战术,直接轰翻了那些藏兵的壁垒。
随后,五千步战军将炮车所载的长木板铺在了壕沟上,如同潮水般冲进了石佗军大营,与守营的石佗军卒展开了殊死搏杀。
这五千步战军中,有半数以上的人是跟随索横逃进梁州的原雍州军,他们加入武威军后,被编入到步战军中,也同样接受了步战军的严格操练。
对于这些雍州兵来说,即便没有人在他们面前提及往事,但他们都清楚自己曾是溃军,曾被匈奴人杀得溃逃百里的逃兵。
这是军伍之人的羞惭,更是老秦人难以忘怀的耻辱。
此番出兵,李峻带上了索横与这些雍州军卒,让他们光明正大地踏上故土,并毫无畏惧地在曾经逃离的土地上杀人,以此来挽回自己失落的名誉。
故此,无论是拼杀在将印台的索横,还是此刻正攻进大营的原雍州军卒,他们都如同嗜血的狂魔般挥刀杀人,杀掉所有手握兵刃的人,砍死一切想要反抗的羯胡。
大荔县,又称晋县,位于频阳以东,是临近蒲坂县的一处军事要地。
早在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
春秋之时,有胡族沿洛河进入此地,建立了大荔戎国。
秦厉公二十六年,秦伐大荔,设临晋县。
汉武帝改其为左冯翊,晋武帝则更名为大荔县。
当下,李峻并没有留守在频阳城中,而是来至大荔县东,驻兵于风陵渡的西岸。
李峻之所以要领兵来此,是因为石虎所派来的一万援兵已经临近蒲坂县,极有可能会强攻风陵渡进入雍州。
因此,李峻率领三千步战军与两千轻骑军抵达大荔县,以图先行挡下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