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又无可奈何,这是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各军监军多有奏报,官家不可能不知道。
赵祯:“此战关乎大宋国运,将士们浴血奋战以定乾坤,送上统帅‘千岁’,矣未尝不可,殊不知飞鹰军赴死之时,高呼‘吾皇万岁’之举?计相你也想多了…”
呃…
这下群臣都有些懵,妥协也不是,整治也不可,那就只能加官了…
官家您肚量也真是大啊,果真大肚能容容天地所不容,这要是放到您祖上,不把李现扔到哪个犄角旮旯里整死不算完!
纵观历史上宋仁宗的一生,这是个有抱负的君王。
对西夏开战、支持韩范新政、对辽国拒不妥协、对狄青的垂青,无论哪一样,出发点都与太宗、真宗有本质区别。
或者说,无论太祖、太宗,哪怕是对外懦弱的真宗也好,谁不曾是个仗剑天涯的少年?
只是在这些关乎国运的大战中,被现实狠狠摁在地上摩擦。
摩擦之后,只能收起满腔的热血,套上面具,依仗文官的支持,维持可怜的皇权。
若是日后神宗五路伐夏成功,这个足以扭转国势的君王也不会郁郁而终,英年早逝。
文官们一次又一次将君王的妥协,当成了理所当然的祖制,武人一次又一次拙劣的表现,磨平了君王的豪情与理想。
可今天,他们算错了局势。
赵祯想了想,朗声道:“燕王李现,文武双绝,忠贞为国,日月可鉴,门下拟旨,封太子太傅,不得违旨!”
什么?
群臣愕然,官家,您还没立太子呢?!
“陛下三思!”晏殊跳出来急道:“祖制,非赵姓不得封亲王,非大儒不得封太子太傅,陛下,万万不可!”
晏殊急了,本来李现封燕王就已经惹了一帮礼学教士们的逆鳞,如今封一个武人做太子太傅,这是铁了心让下一任君王走上穷兵黩武的路啊!
这事儿别说保守派坚决反对,哪怕韩琦那帮新政派估计也没法善了。
更别说了,官家您不是还没立太子不是,您别忘了,您如今膝下没儿子!
“祖制?呵呵…朕今日之功仰仗的是新政,仰仗的是高呼万岁,百战百胜的军队,大宋,受欺凌的日子难道还少了?那时候的祖制,有多少是先祖真心所为?!”
赵祯罕见地发怒,不趁着现在被推上顶峰的皇权做些事情说些话,等到以后,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