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负,当年的成都府知府,就是在推行均田制时,被监察御史拉下了马。
贿赂舞弊这条路效果很差,当下之计最稳妥的莫过于在朝堂之上扶持起保守派的代言人,此人既要能力出众、从政口碑良好,最关键的必须是自己人!
治政能力出色的文彦博逐渐出现在士绅阶级中,他对新政持保留态度,与韩琦、范仲淹等在执政思路上有根本性的差别,和鹰犬李现等军功集团有不可调和的文武撕裂的历史矛盾,不仅仅是自己人,而且还很年轻。
在保守派领袖晏殊的授意下,各地的知名士绅纷纷向朝中重臣去信,动用巨大的人际网络,一路保驾护航,审官院已经传出可靠消息,成都知府任期一满,文彦博就会被调入汴京,担任位高权重的枢密使,接替已经连任两届的原枢密使杜衍。
而且因为平抑成都粮价有大功,据说有一次官家用膳时,端起米饭突然冒出来一句:“米粮民之根本,若地方官都如文彦博一样用心,天下间还会有饥民和奸商吗?”
官家显然动了要用文彦博的心思,要不然,审官院一个尚书省的职能机构,能有这么大能量决定中枢京官人选?
政事堂对于这个窜上来的政治新星有些摸不透,按理说当年韩、范刚向官家上疏改革时,文彦博作为汴京中的青年才俊可是附在其后署了名的,虽然说后来外放为官,怎么着也应该是自己人才对。
而文彦博自己听到这些风言风语后,只是嗤然一笑,直言应当做好本职,公道自在人心云云,不管在保守派、新党、官家的心中,都隐约成了大宋的未来栋梁。
若是李现知晓,定当锤头扶额,大呼韩琦等人糊涂,这种坦言“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的保守派领袖,怎能随意放进中枢内阁?!
不过李现一心扑在赞画司的组建上,此时的他可真成“两耳不闻窗外事”,等到发现文彦博提前回京担任参知政事,与韩琦、范仲淹、富弼一起,组成新内阁班子时,已经到了庆历六年的年底了。
而那时的自己,正站在寒风凛凛的辽阳府城墙上,东望高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