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心意了!
“皇叔和辅臣们所言都很有道理,传朕旨意,京中百官但凡无基层从政经验者,全部派下州县,京官实缺由各地方考成优秀的地方官升任,今后无地方从政经验者,不得为京官!”
大殿中猛然激起轰然大波,什么意思?!!!
辅臣们心中都是一惊,特别是范仲淹和韩琦,心中巨震,官家今天是想拿“冗官”开刀了,他们心中甚至都觉得赵祯是不是和李现商量好了,闹出点事情来,只是司马光倒霉,正好撞上枪口了。
赵祯在殿上又道:“今后形成惯例,科举的官除非分配到三院的监察官,其他的尽量分配行政官;荫补的官员们,都进入御史台三院,监察天下以作朝廷在地方上的喉舌耳目!”
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宋史·职官志四说:“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
赵祯意思更加明确,考上的官干活做事儿,荫补的官儿就去监视天下,谁要是有反叛、贪污、玩忽职守等等,统统报上来,御史台汇总后由皇帝亲自下旨惩处!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比较大的群体,一个就是宗亲勋贵的后代,大多官职都是荫补来的,又不干活光领薪水,放下去做官皇帝也不太放心,那做个监工总是可以的吧,人活在世上吃人家的总得出点儿力!
第二个就是那些一天到晚到处买名的所谓的名人雅士,比如说司马光,没人见过他小时候砸没砸缸,和他爹去成都时斩没斩蛇,反正就这么从汴京中传了起来,还弄得跟神童一样,这名声哪儿来的呢?大多是花钱结交其他的雅士,互相传起来的呗!
就这类人,在大宋特别多,一旦考中了进士,文人群体就会集体向吏部施压,如果分配的官职不如意,就不上任,再比如说欧阳修这位哥哥,当官当成了旅游,日日美酒笙歌,正事不做,诗词书画到时留下了一打。
所以动不动就会有人刚考中进士,官职就到了八品以上,还能有实缺,能混上资格上朝,日日面圣,运气稍好一点就简在帝心平步青云了,而这样的官员不识底层困苦,不识繁杂事务,制定的策略只会引发混乱。
而且配合考成法,日后升职全看政绩,无论名声,就跟后世公司考核KPI一样,不得不说,若是历史上范仲淹此策能够撑住二十年,新一代依靠考成法混上朝堂的帝国精英们,定然会将大宋王朝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