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看了口口声声叫张寿公子的曹五一眼,那小伙计却也不诋毁对手,满脸堆笑地说:“那家仁记布庄是松江的东家,卖的不是凡品,除了松江三梭布,有乌泥布、兼丝布,还有做袜子的尤墩布。全都是质料细密,又轻又软,质量比得上贡品,但价格比本地棉布要贵得多。”
张寿顿时轻咦了一声:“哦,贵得多也有人卖?看来这沧州的富贵人家还真是不少!”
曹五心里咯噔一下,有些摸不清楚张寿的意思,可随之就只听那小伙计嘿然笑道:“沧州地处运河边上,南来北往,无论是南边还是北边的好货色,都会途经此地。咱们家是因为和蒋家有亲,于是借了少奶奶的陪嫁铺子开了这么一家店,挣钱其次,扬名第一。”
“毕竟,沧州产棉,却不大产丝,咱们这绸缎,在沧州也算是独一无二了,那些大户人家买丝绸,当然首选我们家。至于那家仁记嘛……啧,他们可不是只顾着卖贵的,还想凭着品质压北布一头。要知道,沧州这儿用两个锭子那手摇纺车的时候,人家那儿就已经上了四个锭子的脚踏纺车。他们那纺纱织布也大多是女人,不像咱们这儿连男人都干这个……”
张寿没想到这小伙计竟然还挺健谈,此时也就乐得和人多聊几句,这一聊他才知道,这小伙计并不是沧州本地人,而是苏州来的,家里有亲戚在松江,所以对松江棉布的情形,却也能津津乐道。
“松江那边的男人,农闲的时候宁可满大街闲晃也不干活,反而是妇人一年到头几乎都在家织布,就连七八岁的女童也都会帮忙!其实真要是一家五口全都上阵,从棉花到棉布,一天就能织成一匹,卖给收布的,至少就是一百钱,一个月就是三贯,比种地安闲多了!”
“可那些男人就是没几个乐意给自家婆娘帮忙!就连前头有一任松江府上海县的知县都说,‘本地民间男子多好游闲,不事生业’!”
小伙计一面说,一面又啧啧说道:“反而是咱们沧州,男人去从事纺织的,比江南要多得多。我听说,那是因为早年太祖皇帝去往京城登基时,在沧州盘桓了小半个月,力促种棉,留下的祖训。道是纺织不分男女,只要赚钱养家。所以沧州有挺长时间都是男纺女织。”
“真的,比种地赚得多多了!”
这也能扯到太祖皇帝?太祖您真忙……
张寿忍不住在心里吐槽,然而,经这小伙计一说,他只觉得那位穿越同仁的形象一下子更丰满了起来。反而是想到后世据说上得了厅堂下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