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连解试和礼部试,取士的时候上下嘱托,好友通榜,那简直是群魔乱舞,也不知道多少人才饮恨。说是年年考,可每年考中进士的,也就十几个,遗才无数。而就因为年年都要考,不知道多少人不敢回家,年复一年寓居京城,乞食同乡,困顿不堪。”
“而到了唐末,藩镇林立,你朝廷那些取士的主考官不屑一顾的人才,藩镇却求之不得,故而当藩镇倒逼中枢时,昔日自诩权重的清流士族,自然便成了当年落第士子,如今藩镇谋士们报复的对象。就连广明之乱的黄巢,也是因为屡试不第,这才忿然造反。”
“所以,从唐宋至今,科举渐渐公平,从糊名到誊录,从一个主考官定下所有人的名次,到各房考官层层阅卷,主考官审核,甚至大搜落卷,至少,寻常人终于有了一条上升之路。富贵权门也有了一个警醒。”
三皇子和四皇子还小,也就是听懂了和尚害死了主考官这第一重意思;而包括张琛在内的大多数贵介子弟,则听懂了和尚因为科举不公,借着投靠了篡位的朱温,狠狠报复了主考官这一群清流士人的第二重意思;然而,张武张陆和少数几个人,则听懂了第三层意思。
本朝不存在世家大族,因为太祖皇帝大封功臣时,就定下了不建大功,爵位则逐代递减的永制。睿宗功臣,除却赵国公楚国公秦国公这三位世袭不降等,余下的全都是递减。内阁大学士不许同宗同族,父子和族人任官回避等等种种原则。
所以,今天坐在这儿的,勋贵子弟大多都是睿宗功臣的子孙,文官子弟上溯三代,祖先也有不少都籍籍无名。就算现在家中再富贵,若是没有杰出子弟继承,甚至用不着五代,也许两三代也就败落了。
这世上有多少藏机和尚那样不得志的人,正盯着占据高位的世家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