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皇甫嵩军中的文职官员,能够获得皇甫嵩的赏识,派他来杨氏县为县丞,想必也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这里,很自然的,杨杰就把警惕之心放在文申的身上,这也正合刘显之意。
杨杰安心了,他并不认为刘显这么一个轻浮少年可以威胁得到他在杨氏县的地位。
如此,他也没有提是否要停止交付粮食给文申的事。他还是提出让人为刘显、文申增设酒席,但在刘显明显是对这些酒食表达了鄙视之后,他也只好讪讪的算了,没有强留刘显留下来饮宴。
杨杰以及另外的官吏,这些地主土豪,还真的被利欲熏了眼,一个个都还做着上面官府调拨下来的巨款利益。
关键是他们现在也算是走出了第一步,不想那些看得到的利益就此而半途而废。
也可以说,在如今的东汉,朝廷整体腐化,上贪下墨,公然的收受贿赂,卖官买官成了一种风气,人人听闻。这也造成了杨杰他们的一种饶幸心理。
他们认为,在这大汉没官不贪的风气之下,他们这些下面的县令,想办法,有站得住脚的正当理由来贪取一些钱财,这实属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何况,咱们的不算贪,只能算是一次稍为离谱一些的交易,这样并不过份啊。
堂堂的大汉官府、大汉朝廷,这一点信用应该还是有的,多少都会有钱款调拨下来。不说什么的,这些可都是赈济百姓的救济金,总不可能不调拨下来吧?
他们也考虑过,哪怕到时候这笔钱财层层来下,会被上面的官府扣留部份,但是大头也肯定会落在他们的手里。至于不足额的那部份,那还不简单?现在他们是杨氏县的县令官吏,不足的部份,到时候从杨氏县的税务收入方面扣留下来就是了。
反正,这一次的交易,他们觉得无论如何都不会亏。
甚至,杨杰也考虑过,假如说,上面官府不调拨钱款下来。那么他们就可以直接从文申的手上要到刘显打给官府的白条字证。大不了,到时候他们直接向刘显索还购买粮食的钱财就是了。因为他们杨氏县的县令、官吏,完可以代表官府向刘显追索那些钱财。
这样,他们就觉得有了三重保险,所以,不用担心现在交付出去的粮食将来收不回粮款。
刘显和文申离开后。
杨杰也不是在心里考虑了。
他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主薄及县尉索起以及那些大小官吏。都一致认同杨杰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