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死寂的大地之上。
主体建筑完成之后,便是内部装修、线路铺设与设备安装。
用于无土栽培的巨大车间里,一排排种植架如同森林一般蔓延开来,无边无际。一捆捆巨大的电线铺设在里面,连接了每一个日光灯,其复杂程度超出蜘蛛网千万倍。
用于养殖牲畜的巨大养殖场里,无数个自动喂水器和自动投食器,以及众多的取暖灯、照明灯之类,有序的安装在一处处隔离间里,水管、电线、网线之类密密麻麻。
巨大的发电厂之中,李青松最新研制的超临界发电机组已经安装在了这里。
经由托林、甲烷等有机物和氧气结合燃烧生成的热量,锅炉之中的水在高温高压状态之下,会进入超临界状态。
超临界状态的水,在驱动涡轮机转动之时,会具备更高的效率和更稳定的工作状态,同时可以驱动更大的发电机组。
李青松为克隆体培育工厂集群准备的这些发电机,单台的装机容量便达到了30万千瓦,也即一小时可以发电30万度。
而这样的发电机,李青松足足安装了五台。
为了这座发电厂,李青松甚至专门准备了一条铁路线,专门将经过了前期处理的托林、甲烷、氧气等输送过来。
另一座巨大的工厂是培养液调配工厂。
年产十万名克隆体,每一名克隆体耗费培养液3吨的话,这座工厂一年就要消耗30万吨培养液。
这很显然需要一座专门的工厂,采取一定的自动化、规模化模式来生产,再如同之前那样,类似于手工作业的方式可不行。
同时,这也更容易让李青松控制培养液的品质,生产更加稳定。
这座工厂这里,李青松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储存罐,其罐体高有30米,直径高达60米,真真正正的庞然巨物。
来自调配工厂的培养液就会先储存在这里,然后通过管道和克隆体培育工厂连接。
一旦到了培育季,培养罐里那些用过的培养液放掉,然后刷罐之后,这些培养液就会自动灌注到培养罐之中,进行新一轮的培育。
在一众数量众多、类型繁杂的配套工厂的核心,便是李青松最为看重的核心工厂,也即克隆体培育工厂了。
这座克隆体培育工厂的主体大楼高有百米,内部分为30层,每一层俱都有5000平米的面积,又分为200个单独的培养间。
每一个培养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彩虹之门 作品《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第四十二章 庞大建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