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天时间,第一批,几十枚“芯片”才制造完成。
相比起人类历史上制造出的第一代芯片,此刻李青松制造的这些毫无疑问要先进了许多。
它们至少不用纸带和磁带来作为存储介质,而是使用了一种名为“磁鼓”的东西来存储数据。
这玩意儿大概是一个圆柱体的金属棒,上面有一些磁性材料,二进制的数据就以磁化点的形式存储在这个金属棒的表面上。
这样一来,就算芯片断电,数据也能在它上面存储很长时间。而一旦开机,芯片就能从它上面重新读取数据。
这样一根金属棒,上面可以存储大约1kb的数据。对于现阶段来说,够用了。
完成了这第一批,30枚“芯片”的制造,又完成了原始程序在金属棒上的烧制,李青松立刻指挥着克隆体,带着这些芯片来到了一条金属铸造生产线上。
这是一条螺丝生产线。在以往时候,这条生产线上需要15名克隆体时刻值守,才能确保它平稳运转。
其中一名克隆体负责填料,另一名克隆体负责调整传送带的速度,还有一名克隆体负责分装不同规格的螺丝,将它们分开到两个不同的工序上。
现在,李青松便将这30枚“芯片”各自安装在了这一条生产线的不同位置上。
其中一枚芯片负责统计传送带上每分钟传送了多少颗螺丝,统计出来后,再读取现在传送带的传送速度,通过内部程序的计算,便能知道现在这条传送带是速度快了还是慢了,并自动发出指令,调整它的速度。
于是原来整天守在这里,专门负责调整传送带速度的那名克隆体便可以撤销,到其余岗位去干活儿了。
另一枚芯片可以读取仪表盘的读数,知晓现在锻造炉的温度,并以此为依据,自动调整燃料传送带的传送速度,增加或者减少。
于是原来负责监视锻造炉以及添加燃料的克隆体也可以撤销了。
还有一枚芯片可以读取一个小巧称重仪器的读数,从而自动分辨前一刻路过的那颗螺丝的规格,进而决定将它转移到哪一条后续工艺上。
于是原来负责分拣螺丝的那名克隆体也可以撤销了。
安装了这几十枚“芯片”之后,这条生产线再度启动。
于是李青松便看到,原来需要15名克隆体才能运转起来的这条生产线,此刻仅仅只需要4名克隆体便可以开始运转,且,工作效率比之前还要高!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彩虹之门 作品《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第四十章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