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着袁树的手大笑不止,一扫方才的纠结与颓唐。
他感受到了大义名分的重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从来都不该是妄言,从来都不该只是在口头上说说。
一切以此目标前行,则堂堂正正,无人可以质疑!
袁树看着兴奋的卢植,笑了。
“卢君,致良知,便从此刻开始,天下为公,就是吾辈之良知,为此良知,纵千万人,吾往矣。”
“致良知”
卢植恍惚片刻,眼神变得坚定起来:“袁君所言甚是!如此良知,纵使千难万险,吾辈,亦当前行不止!”
大义名分的重要性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树立起一个绝对正确的大义名分,便站在了一处道德高地上,旁人若要进攻,首先,就要登上这高地。
然而,这高地上,早已遍布袁树所建起的防御工事,纵使登上了,能攻破吗?
我的高地,岂容你放肆?
高地竖起来了,那么防御工事也要接二连三的建设起来。
涉及到皇权之类的事情暂时还过于敏感,所以袁树和卢植很有默契的暂时没去提,而是针对其他一些事情作了一些讨论,为新学派的理论体系添砖加瓦。
从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作为起始点出发,先从个人角度完成个人的修行,然后再扩大到全社会。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有遵从良知而行动的人,在精神上是个彻头彻尾的穷光蛋。
穷光蛋首先要“善其身”,然后,才有资格兼济天下。
由此出发,将致良知作为解决“穷”的行动方式,以知行合一作为“达”的最高目标。
以良知立身者,就是达者,成为达者,才能关注社会问题。
物质上的富有不是富有,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
他们在学派内要树立起对精神富裕的追求,批判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
个人必须要认识到个人的良知所在,剖析内心,直视内心的穷困与欲望的横流,反省自身,作出改变,以良知立身,摒弃过去的错误行为。
在此阶段,袁树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想法。
这些想法,他在延熹八年十一月初一第一次代表马融外出帮助传授学问给诸门生的时候,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为已经充分扬名并且具有一定声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