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就是我难过的地方,人家可曾在我眼皮子底下,我有眼不识泰山诶。”
作为十二月的拥戴,王琦老师梗着脖子问:“你眼皮子底下?谁?”
孙校长暗戳戳道:“问润文,看她愿不愿意告诉你们?”
哗啦啦,一行人齐刷刷扭头,死死盯着英语老师。
见大家这么好奇,王润文内心莫名有些得意,道:“这事干系大,我得问问他。”
王琦失声:“你还真知道?”
王润文笑而不语。
第一次离偶像如此近,王琦老师有点不死心,“润文,你这样吃独食不好,我们今年好歹也是搭档第7个年头了,我过去可对你评价一直很高的。”
王润文不为所动,“我问问他。”
听到火药味渐浓,前面的孙校长摆摆手:“老王,润文确实有难处,让她问问吧,也许那大人物啊,会发善心呢,呵呵”
当妻子从沪市回来,告诉他李恒就是作家十二月时,孙校长是又气又笑。当然,更多的是高兴。
他甚至都想好了,以后李恒愿意公开身份时,他就要把李恒当招生金字招牌大肆宣传,要把小红纸贴遍下面所有县镇
沪市。
“有人将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在当代散文作家中,十二月是一位文化的远行者。他走出书房,在行走中寻找人类千年的文化,他用散文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整合。他的文化苦旅使中国的散文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代巨匠”
上面是刊登在中年青年报上的一篇评论,其评论员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领军人物严加炎先生。
文化苦旅开篇仅仅用6个篇章就震惊了中国文坛,无数大佬发表了读后评论。
有媒体统计,短短4天内,国内各大报纸关于作家十二月和文化苦旅的评论数累计达400多篇。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现象?
继活着之后,李恒和他的新作品再次爆火!
静静地读完严加炎先生的评论,余淑恒放下报纸。
她忍不住想:出身农村,用半年时间一书成名,奠定文坛地位;再用半年时间晋升为一代文坛巨匠,中间还换笔名写了顽主,这李恒的经历真是堪称传奇。
就在余淑恒细细品茶的时候,面前的座机电话响了,接起一听,那边传来王润文的声音。
“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