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所有以语言为载体的较低浓度的罪恶。要想在不增加浓度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只能改变形式了。
故事,从校园开始。
在慕正光生活过但从未注意过的地方,纷争从未中断。
通常,校园里的罪恶,浓度不会太高,想在这种地方找到较低浓度的罪恶,略有难度,但有一个办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把行为、言语和思想结合。
慕正光上初中一年级时的班长名为罗辛园,他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罗辛园能当上班长。到了下半学期,这个问题换了一种形式:同样是女生,为什么当上班长的是罗辛园,而不是徐?
和罗辛园相比,徐同学至少有两个优势。
一、虽然徐没有像罗辛园一样的拍桌子的手段,但她可以学。她比罗辛园更高,由她来拍桌子,更有威慑力。
二、徐同学的分数在女生之中是不可动摇的第一名,是全班前三,是全校前五。反观罗辛园,她的排名顶多在前13的位置。
慕正光看了一些画面,听了一些声音,勉强得出结论:罗辛园能当上班长,不是因为暗箱操作,而是班主任“任人唯才”。
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晚自习前,教室里人很少,罗辛园从第一排走到最后一排,从右边走到左边。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边走边计算每走一圈能消耗多少能量,以及要走多少圈才能耗掉她手里的那袋方便面的能量。
罗辛园自言自语的声音不算小,并不是只有她自己能听见。其他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没有发出太大声音,她的声音足以传到空旷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咱们班班长家里很穷。”
“啊?怎么看出来?我觉得她的衣服比我还多啊。”
“现在谁家买不起几件衣服?她家的房子建在路边,院墙特别矮。”
“哦,那她还有钱买衣服?”
“她总不能把‘我家很穷’四个字写在脸上吧?她当然要多买衣服了,而且衣服又不贵。”
慕正光已经记不得与这两种声音对应的名字具体是谁了,但其中一个人说的话,表达出的意思和说话的人没有太大关联,无论是谁,说出这样的话,都是不合适的。
在我以为的风平浪静的教室里,曾经出现过一段这样的对话?罗辛园正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其他同学竟然还敢私底下议论她的家庭情况,而且还是带着恶意的议论?
议论的和被议论的,两人之间,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