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在高三的上半学期,我和徐的交往很少,我和她之间的亲密程度并不比班里面的那些普通的异性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高。
在这一时期,知道我喜欢徐的人不多,老师说的“很早”,应该是从第二学期开始的。在高三第二学期,有一个最明显的证据能证明我喜欢她,那就是体育课时,我们会一起去买奶茶。但这个证据只能证明我喜欢她,而不能证明我们的关系是恋爱关系。
至于晚自习后坐在一起,这种事我做的很多,但老师没看到过。上课时传纸条,这种事我也做过,依然是上面那条理由,亲密程度不高。
我能想到的事就这些,我不知道老师和同学通过这些事得出了什么样结论,应该是错误结论吧?因为我和她是在毕业后才确定关系的。
在聚餐时,慕正光第一次看见老师展示这样轻松、随和甚至是夸张的笑容。
在毕业典礼上、在讲解报志愿时,老师的表情仅能算得上是微笑,且是比较严肃的微笑,但是在今天、在这里,哪怕是同一个话题、同一件事,也能让同一个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表情。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以前觉得老师说的有些话是错的,但如今看来,错误的并不是哪一句话、哪一个人,身处这个时代里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做出相同的错事、接受着各种思想的侵蚀。当然,有些人受到的侵蚀要轻一些,这是事实。
爸妈在向老师打听徐的事,他们想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女生。
慕正光不想让老师随意谈论徐,原因有两个:老师对她的了解很有限。老师说的话意义重大,说对了还好,说错了会很麻烦。
慕正光连忙拿出纸条:“妈,你让老师看看我和徐选的学校。”
慕正光的座位离老师很远,他不可能站起来把纸条传过去,更不可能坐在座位上把纸条丢过去。他把纸条递给妈妈,再让老爸帮忙传给老师。
慕正光的妈妈看到了徐的分数和排名,602,14255。以前听儿子说过这个人、说过她有关的事,但没想过这女孩的成绩这么好。儿子还挺有本事的,能和这样的女孩子成为好朋友,就是不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
这两个孩子的第一志愿都是白松大学,他们应该确定关系了吧?徐不会无缘无故要求别的男生和她报考同一所学校。她有这么高的分数,她肯定不傻,他肯定知道做这件事代表什么。但愿这两人都能被第一志愿录取。但愿他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