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不是一个能轻易接受分别的人。他不想让徐和他报同样的学校,但他更不想和徐身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城市。
他很容易就能做出选择,因为摆在他面前的选择仅有一个,“另一个”选择对徐不利,这个选择是不存在的。但是,让他心甘情愿地接受因选择而产生的结果,很难。
6月14日,他们去了黄鹤楼、晴川阁。
6月15日,他们去了博物馆、风景区。
6月25日,高考成绩公布。
他们相聚的日子顶多只有三个月了。而这三个月并不都在今年,不客气地说,这三个月分为今年的两个半月,以及人生后几十年里的半个月。
也许,在他们考上不同的学校之后,他们见面的日子,少于15天。一年只有一两天能见面,总是这样,持续十年,他们还会再见面吗?不会了。
人与人的分别、永别,乍一看似乎很残酷,忽然一想会觉得忧愁,但只要这种永别不是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的,在永别到来之时,往往都是轻松、惬意、自然而然的,而不会有任何的强迫、威胁、惶恐、担忧。
但有一个问题,崔昀清还没弄清楚:这两人的关系,会不会更进一步?
一段持续了多年却逐渐枯萎的友情,固然值得怀念,固然让人惋惜,固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遗憾,但是,假如这不是友情,而是爱情,也持续多年,也逐渐枯萎,遗憾的牢笼,将会更加坚固,被遗憾困住的心,将会格外脆弱,下一次,我再想让他陷入遗憾牢笼,就不用这么费力了。
只差一个表白了!为什么慕正光非要选择遗憾,而不选择满足?他只需要回答一个字,“要”,就能和徐坐上“1314”的摩天轮,并在摩天轮上情不自禁地向她表白,关系,便成了。为什么他没有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