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让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与沉重。
不过他并不后悔,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战来,经此一役,左昆山这个地方军头,怕是只能对冀国公府一系主力退避三舍了。
李信和左昆山没有什么交往,他自然可以大打出手,毫无心理负担。但面对大顺军方面的求饶时,他却不免有些犹豫了。
大顺皇帝李鸿基派来的代表是右丞相宋康年。
当年同在闯王帐下听命时,宋康年和李信虽然不能说毫无矛盾,但多少也有些许交情。
因反对抢夺财物、淫人妻女,李信多次遭到李鸿基麾下诸多将臣的围攻,多亏宋康年出面打圆场,才让李信不至于陷入众矢之的的地步。
这份人情,李信不能不感恩,也不能不认啊。
很快,李信派人将大顺皇帝特使宋康年引入营帐之中,两人之间并没有久别重逢的惊喜,帐内气氛反而还透着一丝微妙的紧张与僵持。
大顺右丞相宋康年,面容凝重而诚恳,直视着新编豫军总兵李信,率先打破沉默道:“李将军,大顺皇帝对当年之事追悔莫及啊。想那往昔,不过是一时疏忽,冷落了将军这般大才。如今皇上圣心已明,常念将军之忠勇,若将军重回皇上身边,必是恩宠有加,可再展宏图,大顺的江山还需将军这样的豪杰来稳固。”
李信微微仰头,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继而朗声道:“宋丞相,您又何必执着。如今这天下大势,您难道还看不清吗?冀国公府一系如日中天,左丞相牛聚明那般睿智之人都已见势投附。丞相您满腹经纶,审时度势之能定不在话下,何苦在一棵将倾之树上吊死?只要您点头,我等携手共投冀国公府,来日富贵荣华,亦可保一方安宁,岂不比在这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要好?”
宋康年眉头紧皱,面露不悦之色:“将军莫要再提。皇上于我等有知遇之恩,我等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况且大顺根基尚在,怎可轻言放弃?将军若仍念旧情,此刻回头,尚可弥补君臣嫌隙,共扶大顺于危难。”
李信苦笑着摇头:“丞相,您的忠心令人钦佩,可您的固执却让李某不解。李鸿基已失人心,大顺亦是内忧外患,您所谓的根基不过是残垣断壁。莫要再做这无谓的挣扎,顺应大势才是明智之举。”
宋康年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将军,我意已决,断不会背叛皇上。今日前来,本是想劝将军迷途知返,如今看来,是我错付了一番心意。”
李信亦收起笑容,肃然道:“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