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一双筷子,大声道:
“朱大人可能不知,就这样的饭食,黄某在年轻的时候,做梦都吃不到。”
说罢,
接过一海碗陈米饭,筷子戳着两个窝头。
先顺着白菜油渣汤,狂喝了一大口。
“黄大人,味道如何?”
“汤里有油,有盐,夫复何求?”
朱珪也忍不住哈哈大笑,挽起袖子,颇没风度的开始用餐。
黄文运正当壮年,吃的干干净净。
而朱珪,毕竟年纪大了,歉意的把两个窝头收入袖中:
“粒粒皆辛苦,留着老夫明日早餐再用。”
他是真的吃撑了,
因为不好意思剩饭,干完那一大碗米饭,堵到了嗓子眼。
站着缓了好一会后,他才感慨道:
“李郁,是个实诚人。”
“老夫的教诲,他是全听进去了。”
作为一个相对清廉,同时又谨慎忠君的人,朱珪太了解大清是个什么模样。
对上,他要不折不扣的满足乾隆的所有要求,
对下,他知道百姓已经很苦了,除皇权负担外,他不希望再给百姓增加任何负担。
如此一来,
他就是个矛盾体的结合。
只要愿意干事,贪的不是太过分的同僚,他都能和光同尘。
在这种心理下,
他对于李郁的观感极佳,也就很好理解了。
说曹操,曹操到。
食堂的帘子掀开,李郁进来了。
带着一身的寒气,还有风雪。
摘下皮帽,拱手道:
“诸位大人,在下来晚了。”
朱珪是个厚道人,
第二批押解银子进京的时候,他的一封密折也跟着进京了。
清廷历任皇帝都爱用密折制度,
乾隆更是如此,不仅各八旗驻防将军,总督巡抚,三大织造有权上密折。
甚至连布政使,按察使一类的,不少也拥有密折权。
表面上,是对臣子的殊荣。
实际上,是对地方的不信任,把牵制发挥到了极致。
皇权,高高在上。
通过密折,了解公文上可能未提及,甚至是刻意隐瞒的地方事务。
朱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