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八月二十四日抵达。”
“嗯。”朱高煦应下,转头看向夏原吉:“明岁北征结束后,我准备在推行江南新政的同时,着手对广西改土归流。”
“这次的改土归流,我估计会比贵州快不少,但这次要走海路,期间的损耗你和郭资商量好,不要被人鱼目混珠。”
“是”夏原吉作揖应下,朱高煦见状也站了起来,带着他们走出了单间。
在走出单间时,映入眼帘的是人声鼎沸的热闹。
占地不到半亩的二层茶楼座无虚席,朱高煦他们走下了楼梯,走出了茶楼。
当他们来到街上时,这里的一草一木让朱高煦感到熟悉又陌生。
大树营镇,这是朱高煦来到大明朝时,常与王瑄、杨展闲逛的集镇。
当初的这里还只是夯土路,虽然有些民生建设的草棚,人口也十分拥挤,但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一个镇子罢了。
十七年时间过去,这里的发展比朱高煦想象的还要快。
曾经的夯土路成了混凝土铲平的水泥路,道路两旁的屋舍被统一推倒重建,白墙青瓦的门铺院子林立两排,来往行人也不是粗布麻衣,而是绢布绸缎。
远处,当年朱高煦他们休息的草棚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混凝土修建的长廊,不仅能遮风避雨,还不用担心风一大便垮塌。
“水泥的产量怎么样了?”
朱高煦看着这一切询问,亦失哈闻言凑上前低声道:“全国约三十二万吨,从业者十六万四千余人。”
亦失哈给出的答案让朱高煦十分满意,在人力为主的这个时代,能产出三十二万吨低强度的水泥,已经让朱高煦很高兴了。
按照工部的官道标准,这三十二万吨水泥,足够铺设七百多里的官道。
尽管水泥的用处有很多,不可能全部落实到道路修建上,但对大明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旦火药、蒸汽机都得到发展和进步,那各项工业产出都会提高,从而帮助大明消化那些当下无法消化的土地。
“这大树营镇上的百姓,还是原来的百姓吗?”
朱高煦走在水泥路上,试图从过往街道中找寻熟悉的面孔,可看了半天都不曾见到熟人。
“当初衙门征收土地时,大部分百姓都将土地换钱,搬迁去更靠近外城门的地方了。”
“现在这里的百姓,基本上都是后来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