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派出了分舰队与各国建立基本的交流,并没有设置属国馆。
他们剩下的物资,足够他们航行到木骨都束(摩加迪沙)。
抵达木骨都束后,一路向南还有竹步、幔巴萨、麻林地、绍纳等国家。
这些国家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一些较大的城邦。
他们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由木骨都束一直向南到昆仑角都有他们的存在。
由于历史上欧洲人对这些城邦采取了较为血腥的政策,导致许多人都以为埃塞俄比亚以南没有什么文明。
其实不然,这些国家有自己的建筑艺术和语言文化,只是因为战火而消亡。
仔细想想也正常,如果中非与南非沿海没有城邦,那一些小部落如何能撑起新航线开辟后数以万计的商人补给。
正因为有这些大部落与城邦的存在,商船们才能从西欧安全航行近三万里海路,抵达木骨都束这东非最大的贸易城邦。
朱高煦虽然对地理熟悉,但对这些国外历史并不熟悉。
因此面对未知的航道,郑和选择在忽鲁谟斯派遣战船搜寻情报,而今才获得了较为详细的东非各国地图,并大概标记了各国人口的情况。
这些国家从数万人的木骨都束到数千人的绍纳,能够给舰队提供的补给各不相同,就连饮食习惯也差距很大。
如果无法适应,那舰队将无法抵达昆仑角,更无法派出先遣队前往东洲和北洲。
“如果南边无法支撑,到时候就让崇明卫先返回忽鲁谟斯,与东海卫一起护送千万金银钱币返回锡兰等待我们。”
郑和收起海图并做出一番交代,陈瑄闻言也点头表示同意。
沙哈鲁已经交付了钱币与国书,因此郑和他们才会出现在这里,并将三十二城交还给了沙哈鲁。
之所以说要让崇明卫率领船队返回忽鲁谟斯,与东海卫一起护送钱币前往锡兰,主要是因为郑和他们在抵达昆仑角后,并不打算原路返回,而是在返回麻林地后,便直接跨越小西洋前往锡兰与东海卫汇合。
不过具体情况如何,还是得看看南边的那些小城邦还能不能满足当下他们这一万两千多人的远洋舰队补给。
想到这里,郑和也眺望起了亚丁湾的海平面,直到日上三竿,他才与陈瑄返回了船室。
此后十日,他们偶尔能在海岸边见到一些小集镇,但它们的体量太小,无法满足舰队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