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七千万人,五亿多亩耕地了?”
朱棣感叹着,同时心中升起自豪感。
就拿这一份功绩来说,日后他即便下去,也能在他爹手里讨个好。
“我和郁新估计的是,国朝大概还有一千万的隐户,甚至更多。”
“至于耕地数目,地方上的变化应该不大,主要是耕地的质量不好判断。”
朱高煦对于耕地数量是没有太多质疑的,毕竟八千万人撑死也就人力耕种四亿亩耕地,算上其它畜力的话,五亿亩倒也能勉强。
他唯一在意的,就是这五亿亩土地中有多少是上等,有多少是中等,又有多少是下等。
“土地的问题确实是。”
提起土地,朱棣也表情渐渐凝重起来,并对自己这次北巡的经历和调查结果说出:
“你那新政办的不错,俺倒是觉得可以在日后推广开来。”
“俺对河南、北平、山东的百姓做了个对比,朝廷给三省百姓定下的定额田赋都不高,算上杂项也基本不超过十五斤。”
“只是到了下面那群贪官污吏征收的时候,十五斤税粮可以想办法盘剥出三十、四十斤。”
“你的新政若是能推广开,那大明朝这五亿亩耕地,起码能交上来六七千万石田赋。”
说到这里,朱棣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老二,你真像俺。”
“您这是夸我还是夸您自己?”朱高煦一脸疑惑,但还是对朱棣的话做出回答:
“我也想把新政推广,不过现在底层的村官不足,所以即便执行新政,也改变不了现在的情况。”
“今年毕业的学子数量,仅能维持山东官学的第二批教习,保障第二批入学学子的读书问题。”
“那辽东的学子呢?”朱棣询问到了关键,那就是相较于渤海外,数量更多的辽东学子。
“据俺知道的,辽东的第一批学子有十余万对吧?”
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闻言颔首:“十万余六千余人,不过其中十六岁以上的只有六万余人。”
“他们会在明年年末毕业,但同时永乐五年二月山东入学学子数将达到二十四万。”
“这六万学子需要留下三万在山东教学,剩余的三万则是派往四川。”
“四川?”朱棣愣了一下,朱高煦则是点头:“对,四川。”
借着这个机会,朱高煦将自己派遣蹇义去四川,准备将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