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们的福气。”
“回去准备吧,最迟四月末就会有旨意下发。”
朱高煦给了蹇义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蹇义闻言也不多言,躬身作揖后便起身离开了武英殿。
相较于来时,离开时的他显得背影坦荡,少了些退让。
瞧着他离去的背影,朱高煦看向亦失哈:“你举荐了一个不错的人。”
“奴婢惶恐,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亦失哈摇头回礼,朱高煦也低头处理起了那堆积如山的奏疏。
时间流转,伴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蹇义也到了走马上任的日子。
许多曾经的同僚为他打抱不平,毕竟身为左侍郎的他俨然就是未来的吏部尚书,如今被调走四川,怎么看都像下放。
不过只有蹇义自己才清楚,他这一去,等四川新政一开,这群为他打抱不平的同僚也将会站在他的对立面唾弃他。
不过这又如何呢,京城这庙堂的浑水太过,他不想掺和了。
一艘小船,他便前往了四川。
与此同时,伴随着选秀结束,东宫也新增二十二位奉仪。
由于郭琰已经怀孕六个月,东宫的这二十二位奉仪只能由当年陪嫁的两名郭府丫鬟,如今的两位奉仪教导规矩。
到了四月末,随着规矩立下,郭琰这边也就开始催促朱高煦翻牌子了。
“这二十二块牌子看殿下您自己心情,只要节制些,怎么翻都是无碍的。”
五月初的前寝宫里,挺着略微大肚子的郭琰坐在椅子上,旁边的女官托着托盘,上面放着二十二块崭新牌子。
她正在劝旁边吃饭的朱高煦翻牌子,兴许是怀了孕,不自觉便觉得朱高煦不翻牌子是因为自己。
不过对此,每日处理政务的朱高煦却有些痛苦的看向了那堆牌子:“近来处理公务至亥时,每日寅正(4点)还得起床,休息的时间也不过三个半时辰,身心俱疲。”
“等忙过了这一段时间,到时候我再翻牌子吧。”
由于征南战事即将开始,六军都督府大小事务拖住了朱高煦不提,雨花台兴建的太学也即将竣工,故此朱高煦显得十分忙碌。
那堆牌子不是他不想翻,而是实在没有这个精力。
放下碗筷,朱高煦也刚好和郭琰交代道:“太学已经竣工,接下来的几个月我恐怕得去太学居住,你还有两个半月就要临盆了,万事小心些,却也不用太过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