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轰轰轰——”
十月中旬,应天府南京城江东门外码头之上,当十余艘五千料宝船进入停泊位,码头上的礼炮也一连作响十八声,以此庆祝下东洋船队的成功。
“乖乖那么大的船,得运回来多少宝贝?”
“本该都是我们的”
“嘘小声些。”
码头上,除了维持秩序的上万上直兵马,还有数万前来看热闹的百姓。
当然,他们之中更多是码头上干活的力夫,其次才是看热闹的百姓。
不过在他们之中,也隐藏着许许多多前来打探消息的沿海商帮掌事和管事。
码头之上,朱棣站在黄帐之下,旁边紧跟朱高煦。
在他们父子身后,六部六府等百余名官员尽数到场。
似乎是要让他们看看下东洋的好处,朱棣特意将在京正四品以上官员全部都给叫来了。
其实群臣都知道下东洋有没有好处,但他们对于这个好处的概念十分模糊。
沿海商帮虽然有数百家,但实际上过得很好的只有拔尖的那堆人,剩下大部分走私的沿海商帮除去各种费用后,能赚的利润并不算高。
可眼下大明下东洋舰队将大明对日贸易垄断,可以说他们这次出航所得,等同江东、闽浙等大小商帮一年所得,甚至更多。
“砰!”
当船梯搭在码头的声音响起,郑和、杨展、杨俅等人纷纷下船,一路快走地朝着黄帐赶来。
“臣下东洋正使郑和,参见陛下、殿下”
“礼仪免了,俺只想看你们所获几何。”
郑和带着众人走上前,试图行五拜三叩之礼,但却被朱棣叫住,甚至朱棣自己还上前扶住了郑和。
对此,郑和脸上笑容难以隐藏,杨展更是直接转身对后方跟来的几名指挥使示意。
几人明了,连忙命人开始将此次贸易所得搬下宝船。
相较于一百五十艘船满载出海,归来并携带货物抵达南京的只有十八艘宝船。
可即便如此,那满载而归的宝船也足以让人翘首以盼。
率先搬下宝船的是郑和坐船之上的上百个箱子,这些箱子的容积足够装下一个人。
它们容积虽然一样,可重量却并不一致。
有的箱子需要用板车推动,有的则是四个人挑着便从码头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