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衣卫的记录中,朱高煦认为辽东这块地方之所以需要山东供给粮草,主要在于元代并未好妥善的治理辽东,而后的元末动乱更是致使许多辽金时期的水利设施被破坏。
这是辽东困苦的原因,而之后大明统治辽东过后,除去盖、海、复、金四州外,其余地方没有正常的行政管理,致使辽东在庙堂上只能通过皇帝个人的意愿和想法来投入建设。
辽东的水利建设乏善可陈,虽然在朱元璋的旨意下,当地卫所的军户也有疏浚河道、修建船闸等工程,但主要是从军事的角度出发,为的也只是保障辽河和松花江的航道畅通,以保证军队的物资供给,而不是从农业灌溉的角度出发。
因此,辽东本身的农业十分缺少抵抗水旱灾害的能力。
加上辽东本地不能产棉,所有工匠都为军队服务,而当地又常常因为水利设施不足而闹灾荒,因此辽东的发展始终跟不上内地诸省的速度。
在朱高煦看来,如今辽东的军户赖于老朱“每人授田五十亩”的政策还算富足,可一旦卫所武官开始压迫军户,那辽东的军户负担就会比内地的一般老百姓更重,成了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奴隶。
一旦军户贫瘠,那他们就只能开始想方设法的南逃,而军户南逃的现象一旦出现就很难挽回局面,辽东的武备必定走向废弛。
只要辽东的军备废弛到一定程度,那蒙古、女真就会源源不断的南下劫掠,破坏辽东当地的民生。
辽东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能力本来就低,财富积累速度很慢,被抢一次就得拿几年时间来恢复,年年被抢,那就只有每况愈下,最后成为大明的一道伤口,不断流血,继而加重山东和河北百姓的负担
“这小子”看着朱高煦这一路对辽东的评价偏向贬低,老朱自己都不由看着有些生气。
好在他早已在去年习惯了朱高煦先抑再扬的评价方式,所以他强压着脾气继续往下看了下去。
后续的内容不出他的预料,朱高煦在贬低过后,也开始褒奖起了老朱。
他认为老朱设辽东都司,对辽东实行军管是一点错都没有的,因为当下的辽东还没办法承受太多移民,移民不够的情况下,辽东自然也就没办法建设那么多民生方面的水利设施。
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辽东这样各族混居的边塞之地,军屯是最好的办法。
想要管理并同化当地大批不同民族的降丁,甚至还有许多从内地流放来的劳改犯,不用军事化管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