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商业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粘贴和复制。
如果你研究过产业经济史,对欧洲两次工业革命史、美国经济建设史、日本战后经济史、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史里面的内容和案例有所涉及,还原这些发达国家是怎么一步步度从这200年走过来,再回忆一下华夏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的的话,就会惊讶的发现
这个世界上各個国家的人虽然在文化、智商、价值观、民族凝聚力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如果只论经济行为的话,彼此之间的差异却并不大。
用最通俗的说法来讲,在这一方面,本质上只有“有钱”和“没钱”之间的差别说白了,这世界上的人有钱了都一个德行;没钱了也都一个样子。
因此,不同人群,不同时间周期内,这些人究竟有多少钱,以及手里面可流通的货币达到多少数值才会去触碰那个消费迭代的临界线,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课题。
而经过无数案例和实证的统计归纳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一切的一切,完全能用一个指标去度衡,
那就是人均gdp值。
人均gdp这东西虽然不能直接理解为财富,但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财富在人们手里面的创造和流通速度,也就是所谓的经济活跃度。
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当周围的经济活跃度不一样了时,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一种应激性的群体效应——记得前文里提到的蝗虫群体变异么?人均gdp就可以看作是蝗虫群体的聚集数量量级,不同量级的蝗虫聚集在一起,信息素强度就不一样,异变效果也不一样!
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海量的案例总结和分析,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值分别达到1000美元、2000美元、3000美元、4000美元,5000美元、8000美元、1万美元、1.5万美元、2万美元、3.2万美元的时候,就会在消费心态和习惯这些方面产生一个明显的转变,进而倒逼商业逻辑重构,产业业态开始颠覆。
简单来说,就是处于不同gdp阶段的同一个国家、同一群人,本质上却已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两群不同的人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人均gdp三千美元的中国和人均gdp五千美元的中国,绝对不是同一个商业生态,而对应的需求和产业业态,也已经天翻地覆。
说几个大众比较熟悉的产业(以2008~2020时间段美元的资源平均购买力作为标准)。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六千来世 作品《1988:重回人间混几年》第七十九章 背后的那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