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成功之后,立刻完成进攻转换,大胆投入兵力进行反击。
即便遇到强大的对手,在失位防守和落位回收中都做得完美,面对密集防守,这支球队还能通过兵无常势、万箭齐发的传切拆解乌龟壳。
就算进攻再失败,当球回到对方门将脚下时,新一轮的高位压迫又开始了……
而随着比赛进展,球队的默契度和经验增长之后,还可以通过压迫性的控球主动控制节奏,选择攻击的频率与方向。
如果这支球队的能力可以撑起来这样的体系,这会是怎样的队伍啊。
利略一下子想不到哪一支球队作为参照,这是全攻全守在现代的复苏,而且在利略看来,这也是更接近足球本质的玩法。
现代足球的本质就是想办法把球踢进某个东西里。
这套理想主义的体系,是建立在进攻的底色之上的。
它并没有强调控制球权或者放弃球权。控制球权固然重要,但并非所有时候都必须控球。
球权不是目的,进球才是目的。
而这样一套框架最可贵的就在于,球员们可以随着体系的成熟,一起成长。
如果是一套摆大巴的战术体系,那即使球员们在大巴框架内无比娴熟,最终还是只会摆大巴。
他们只能形成有限的技术和默契,而无法突破到职业生涯更高的层次。
但是进攻性框架不同,就像陈耀所要求的,每一名球员都要不断突破自己,体能、技术、意识、经验,体系要求他们做到这些,他们的成长也会反过来增益体系。
但是,利略免不了有一个疑问,这样的球队真的存在吗?
陈耀所描绘的蓝图,是理想主义的黎明,昭示着光明的未来?
又抑或只是疯狂实验家的试验,是暗夜前的黄昏呢?
利略不知道他会面对的是什么,但他知道,自己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自己也无数次遐想过,按照自己的列位理论打造一支球队。
事实上,自己的理论是可以和陈耀的体系兼容的。
要教会球员认识空间,position-play的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他之所以选择了来这里,就是愿意赌一把,看看理想主义的光芒是否能照耀阿森纳,把它带到更高远的地方。
四十七岁的利略抬头,看到二十七岁的陈耀回过头,对他报以微笑。